今天凌晨,美国总统布什特别代表、财政部长保尔森抵达北京,展开了为期两天的中国之行。而这次访问已经是保尔森、在他不到两年的任期内、第六次访问中国了。巧合的是,每次在他访华前后,人民币都会发生“保尔森效应”--强劲升值,但这次“保尔森效应”、似乎有些失灵了。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今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0292,较前一交易日回落74个基点。这一现象与以往的“保尔森效应”形成了反差。比如,在2006年9月,保尔森上任后首次访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4天内连续击破3个整数关口,创出新高。在他抵达中国当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次击破7.94关口;次日又击破7.93关口;而第三天,就是在保尔森结束在中国的行程当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击破了7.92关口。 而同年12月14号到15号,保尔森第二次访华,率团展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他那次到访中国的第一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就突破了7.82关口。专家分析, 此次“保尔森效应“之所以减弱,主要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美元加速贬值,再加上美国的贸易赤字也有了显著改善, 因此冲淡了市场对保尔森访华期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美国现在担心它的经济衰退,因此减息,因此美元在加速贬值, 因此美国的贸易项目和经常项目的赤字目前得到了显著地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 我觉得市场的反应,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大,减弱了。”
人民币兑美元走高 出境旅游更实惠
而一段时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持续走高,也让我们出境、旅游购物更加实惠。仅重庆今年一季度、出境旅游的人数、就比去年同期多了一成左右。
由于现在大多数出境游团费都是用美元进行结算,因此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这段时间,旅行社前往东南亚、港澳及非洲等部分线路的报价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去年,中美两国已经签署了《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预计今年美国旅游市场就能对中国游客全面开放,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高,对美国游应该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重庆中国旅行社副总经理彭桃说:“客人出去以后,在境外的消费,在美元区的话,是以美元来结帐的,直接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消费者)包包里的钱会掏得更少。”
旅行社为我们算了一笔帐,2006年消费者如果在境外消费1000美元,等于是花费了8000多元人民币,但按照现在的汇率,则只需要花费7000元多一点。业内人士还建议,出境旅游根据汇率变化有效使用信用卡会更划算。像消费者如果是今年2月出境旅游消费了1000美元,当时用现金兑换需要人民币7100多元钱。而如果使用信用卡,按照今天的汇率还款,则只需要7020元左右,无形中就节省了100多元。不过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短期的汇率波动,因此消费者要打好时间差。
美国金融界担心“一只眼睛看市场”风险更大
其实,最近几天,还有一件事、也让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倍受关注。3月31号,保尔森在国会提交了酝酿已久的、金融监管机制改革方案。这份长达218页的方案,被媒体称为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由于新方案中、美联储的权力将加大,这两天,关于这一点的评论、在美国金融界特别集中。
改革方案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扩充美联储的监管范围,美联储发言人对这一方案表示欢迎。不过联储前官员格莱姆雷认为该计划对联储的权力划分并不清楚,如同成立了警察部队,却不给他们配备任何武器,同样是没用的。 美国圣约翰大学法学教授安东尼•萨毕诺认为,美联储的权力过大让人担心,这就如同有多只眼睛兼管市场,如果你将其它眼睛都闭上,只留一双眼睛,不管是看得多细,总会出现漏洞,而这一漏洞一出便是灾难性的。
保尔森的改革计划还将取消和合并一部分监管机构,这也引起了被取消机构的强烈反应。拟被合并的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将被取消的美国储蓄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不看好改革方案。反对者尤其认为,现在不是公布金融改革方案的时机。也有不少评论认为,保尔森的方案是为了眼下应急,解决次贷危机,不过,保尔森已经在讲话中明确表示,近期不可能实施新方案。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说:“在当前的市场困境过去之前,这份改革提案中的建议不会也不应该付诸实施。”
保尔森同时也提出,改革方案的确定和实施需要长时间的争论和努力,这决不是几个月之间可以完成的任务,甚至也不是今年可以达到的目标。
教训推动改革 美金融监管格局图变
对于这次的改革方案,各个领域反对的声音并不少,尤其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错综复杂,目前的监管体系主体、基本上是在1933到1940年建立和完成的,而支持保尔森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理由是,70多年前的立法、早已不适应当前的金融活动。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暴利。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资本市场蒸蒸日上,大量商业银行积极投身于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但是,狂热的股市并没有持续太久。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经济进人大萧条时期。在此后的两年半里,美国股市持续下跌,1932年的股市市值仅剩下1929年危机前的10%。
为防止危机的再度出现,一系列重要法律相继出台,1933年制定了证券法和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制定了证券交易法;1940年制定了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这些法律将证券业务置于联邦政府的严格监视之下,使原来法制法规一片空白的证券领域突然之间成为立法最为严厉的领域。此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虽然都出现过一些调整,但基本框架不变。其中重要的一次变化是1999年通过了新的金融服务法,废除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金融业监管开始向混业监管迈进。
近年来,不断有呼声要求进一步改革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美国财政部也开始调研改革方案。随着去年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这一呼声愈加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