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我在中国 | 卢森堡退休警官的中国扶贫观察

《北京周报》记者 刘婷  ·   2020-09-3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卢森堡警官;中国扶贫;民生
打印
纠错

  2018年3月,正值广西宜州乍洞村的百香果园开始播种的季节。月底前,果园需要搭建完40亩的百香果架,这可急坏了乍洞村的第一书记谢万举。由于村里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能帮果园打桩、搭架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为此,谢万举通过微信朋友圈召集了自己的朋友们前来帮忙。

  那天,有个朋友带来了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外。老外看到正在为果园打桩、搭架子、拉线的人们,二话不说直接下了地,同大伙一起忙碌起来。当时的谢万举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来自卢森堡的退休警官尼克,日后会成为自己亲密无间的工作“助理”。

 

初识乍洞村


  2015年,尼克从警官岗位上退休之后,来到了中国。在这里,他被刘三姐的故事和当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所打动,于是就在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定居下来。

  沿着蜿蜒的盘山小道,尼克第一次来到了群山环绕中的乍洞村,顿时就被这座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村庄深深地吸引了。当时的他或许只是遗憾,怎么没有早发现身边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但当他走进村子,近距离目睹乍洞村村民的生活时,心情却沉重起来。

  当时的乍洞村,全村的14个自然屯有近半未通公路,从村中心到其他自然屯需要走上一个小时。很多村民还居住在墙体开裂、屋顶漏雨的土坯房里,家中几乎没什么像样的物件。因缺乏水源,这里的村民世代以来都是望天吃水,只能依靠简陋的蓄水池中积存的雨水来生活,不仅取水困难,水也不干净。

  不过,尽管自然条件十分艰苦,这里的人们却在为改变命运而不断努力。在谢万举书记的带领下,他们正试图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脱贫致富。搭建百香果园种植百香果,就是办法之一。这些都被尼克看在眼里,所以在百香果园帮忙的当天,他加了谢万举的微信,表达了自己想要留下来的愿望。

  在谢万举看来,这位带着墨镜、背着相机的老外更像是一名游客,提出这个要求也只是一时兴起。他对尼克说:“你来干活,可没有工资拿。”没想到,尼克却很痛快地答应了。虽然不知道这个老外能在这里坚持多久,但谢万举还是同意了尼克的请求。于是,卢森堡退休警官就在这个中国小山村扎下了根。

 

见证脱贫之路


  “一个村要发展,没有产业可不行。而不通路,产业也发展不起来。”这是尼克常听谢万举念叨的一句话。实现全村14个自然屯通路,解决村民们的饮水难题和住房问题是乍洞村想要脱贫必须完成的几个重要任务。而发展百香果、黄瓤西瓜、桑蚕养殖等特色产业,则是谢万举为提高当地村民收入而支的招。

  决心留下来帮忙的尼克,也在琢磨自己能在谢书记的计划里发挥点什么作用。中国基层扶贫工作情况复杂、工作强度大,要做好这项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尼克在这儿人生地不熟,他的老本行似乎也没什么用武之地。幸好1960年出生的他,不仅见多识广,而且体格强壮,腿脚麻利,跟着谢万举在山里转了一圈之后,心里就对自己要做点什么有了数。

  “硬化路屯屯通”是乍洞村脱贫的硬件条件之一。尼克开始跟着谢万举去山里踩点。尼克是退休警官,谢万举是退役军人,俩人每天能健步如飞地在大山里来回跑上4个小时,把山里的地形摸得门清儿。有了这个基础,再通过政府支持、群众自筹、企业和社会捐赠等方式,不到两年的功夫,村里的每个屯都通上了水泥路。

  通了路,很多工作都有了开展的基础。外面的人能够进得来,村里的农产品也能走得出去。农产品有了销路,产量也得跟上,百香果、西瓜、茄子……俩人带着大伙种起了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并且在市区找到了定点销售渠道。有时如果收成好,超过了定点渠道的销售能力,尼克还会跟着谢万举在市区街头摆摊叫卖。有尼克这副西洋面孔在一旁帮着吆喝,往往会引来更多顾客,销量特别好。

  尼克还经常跟着谢万举走村串户,谁家有困难他都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起初,尼克的到来在这个偏远闭塞的村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位身材高大,金发蓝眼的外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引起村民们的围观。但如今他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甚至还学会了几句简单的壮语。

  在村民眼中,烈日下的田间地头,大山深处的百香果园,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新改建的民房里……尼克和谢万举总是形影不离。村民们开玩笑说,“谢书记多了个洋助理哩!"


中国的扶贫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只需看看乍洞村这两三年的变化,就知道中国的脱贫工作有多么成功。我相信,中国的其他村庄也是如此。”尼克感叹道。两年来,尼克亲眼见证了村民们的土房变成了砖房,乡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供水的水柜也全部建好。对于这位扎根于中国脱贫一线的卢森堡退休警官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比帮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更加令他满足、快乐。

  “在卢森堡,政府通过给贫困户发钱来帮助他们脱贫。在中国,扶贫模式则是以人为本、精准扶贫。不仅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给大伙出主意,带头干;还对贫困户进行手把手的扶持,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关怀。”尼克这样总结自己对中国扶贫工作的观察。

  第一书记谢万举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尼克。他看到,谢万举在走村串户时,将每家每户的大事小情全部记在本子上,而且放在心里面,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这位“第一书记”对村民的付出,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本职工作的范畴。“谢万举其实是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

  尼克认为,中国的减贫贡献之所以成为全球第一,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谢万举这样人奋斗在扶贫一线的人。也正因此,尼克虽然不领一分钱工资,却服气地把谢万举称作自己的“老板”。

  “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贫困人口。但当我们看到统计数据时才发现,在中国已经有这么多人实现了脱贫。”据尼克说,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很关注中国的扶贫工作,联合国今年也高度评价了中国的扶贫模式,建议世界上其他国家借鉴中国的扶贫经验。

  2020年是中国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经过与谢万举和乍洞村村民近三年的朝夕相处之后,尼克深信,中国绝对可以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