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技能培训让彝族村民不仅“搬得出”还“能致富”

《北京周报》记者 夏媛媛  ·   2020-09-2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扶贫攻坚;凉山州;民生
打印
纠错

  “‘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是很多彝族姐妹们的梦想。”40岁的越西彝绣绣娘带头人阿洛拉作莫告诉《北京周报》记者。“如今,我们不用出门打工,在家做刺绣每个月就可以挣两三千元。”

  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感恩社区,十几个秀娘正用娴熟的手法在彝族传统服饰上秀出精美的图案。

越西县城北慼恩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对40多名妇女进行家政服务培训。(夏媛媛摄)

  曾经他们都是越西县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贫困村的村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政府的帮助下,被安置在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城北感恩社区。在这里,生活着来自17个乡,38个村的1421户,6660名贫困户。

  “搬得出”只是开始,如何让村民们“留得住、能致富”,不仅安居,更要乐业是凉山州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

 

技能培训促就业

  阿洛拉作莫曾是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的一名普通彝族妇女。

阿洛拉作莫介绍彝绣工艺。(夏媛媛摄)

  “以前为了挣钱,村里的妇女不得不离开孩子出去打工,现在他们看到在家刺绣就可以有不算的收入,这让很多人放弃了在外打工,回到家乡做起了彝绣。” 阿洛拉作莫说。

  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党和政府以及省州县妇联的支持和关心下,呷古村的彝绣产业有了很大发展。2018年,嘎古村彝绣获评成为州级“非遗”项目。现在,呷古村已建立起了彝绣合作社,合作社有778名绣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70人。作为合作社负责人,阿洛拉作莫看到依托于这项传统手艺带领彝族妇女们脱贫致富感到成就感十足。“一个绣娘一天能绣五、六双袜子,每双袜子能收入15元,她们心里很高兴。” 阿洛拉作莫说。

  除了彝绣培训,在感恩社区内举行的家政服务培训班现场,数十位彝族妇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家政服务技能,包括冲泡奶粉、喂食、拍嗝等。厨艺、电工、焊工等课程都是感恩社区为搬迁后居民开展的就业培训项目,目的是帮助当地民众通过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产业扶贫增加收入

  在越西县大瑞镇有一大片苹果树林,红色的苹果挂满枝头,这便是越西县打造的现代化农业园区,也是带领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苹果林。

  2018年10月30日,在越西县与佛山市南海区合力推动下,占地3200亩的现代化高标准苹果脱贫产业示范园开始动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产业化,运用了5G科技建成的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基地。

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瑞苹果基地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对苹果进行包装。(夏媛媛摄)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产业配套项目,越西当地还安排社区以人均5000元入股了这个产业园,每一名贫困村民都有一定股权,可以参与分红。“分红分为两个阶段,由于产业园前期没有效益,前3年保底分红,每名贫困村民每年都能分得250元;从第4年开始按照收益分红,每名贫困村民每年大概能分到1200元。”越西县县委书记袁洪说。同时,贫困村民还可以到产业园务工,一天的劳务收入在70-100元。

  袁洪表示,苹果产业园仅是越西6个大型产业园区之一,目前,这种资产收益和股权分配模式几乎覆盖全县所有的贫困户。

 

扶贫先扶智

  “我以后想上大学,我想走出大山,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17岁的沈子尼布木告诉《北京周报》记者。

越西县文昌中学学生在上体育课。(夏媛媛摄)

  今年5月,沈子尼布木从山上的中学就读越西县文昌中学。这所学校是为了给越西县27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自主搬迁户子女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而修建的,今年5月28日正式启用,目前有3317名学生。

  “以前上学走山路来回要两个小时。现在住在学校方便了很多。这里教学质量也高。”15岁的初二学生马志强告诉记者。

  文昌中学校长沈德平介绍称,学校目前所有的教学设备都是最新的,任课老师也是由各地学校整合而来。此外,国家“三免一补”政策、贫困学生补助、教育救助基金等优惠政策都极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压力。

  据悉,越西县是国定贫困县,全县共289个村、37.4万人口,其中有208个贫困村,1.9万户8.2万人贫困人口。近年来,在中央、省委、州委的坚强领导下,越西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抓早动快建房修路,想方设法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如今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4.8%降至2019年底的2.78%,贫困人口从8.2万人降至0.87万人,乡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