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和高校招生,不仅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事情,也是造成基础教育领域诸多痼疾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学阶段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尽管高中教育带有升学预备教育的特点,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目的和基本前提,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新生就无法实现。合格的中学毕业生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现行的高考方式不可能全面检测学生的发展状况,因此,如果我们过分强调高中教育的升学目标,只重视升学考试而忽视其他,就必将背离基础教育的宗旨。
升学率不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基础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始,是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基础教育阶段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对学习的热情是重要的情感基础。遗憾的是,权威机构多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对学校学习的满意程度以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连续下降。我国中学理科教学要求之高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然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国民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有目共睹,不容乐观。学校对考试升学的过度关注,使学校教育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高考升学重压下的非正常、非人性的教学,导致青少年对学习的兴趣下降,厌学现象普遍。学习本应是一种充满乐趣与享受的情感交流与智力活动,但却被异化成冲击生命与智力极限的拼搏和残酷无情的竞争。学生在学生时代缺少幸福体验,造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严重问题。过早的和过度的强化竞争意识还造成学生之间畸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学生学习普遍脱离实际,缺少社会实践活动和必要的体力劳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得到落实,知识与能力结构存在明显缺陷。这严重背离了教育应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宗旨。
目前中小学生部分学科(特别是与考试有关的学科)的课业负担过重,课程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身心发育,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尽管政府部门多次下发文件,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但收效甚微。一些学校忽视体育与艺术教育,学生健康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某校在初一新生中进行调查发现,所有学生都曾参加过艺术与体育方面的课外学习,但四年级以后全部放弃,被迫参加“奥数”学习或英语考级的强化训练。这些所谓的学习和训练,实质上是高考升学应试教育向低年级的延伸,有些已延伸到小学一二年级。更有甚者,据媒体报道,有些大城市的幼儿园已开设了数学课,名曰“奥数乐园”。权威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睡眠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身体素质的发展对青少年精神状态、心理品质、性格乃至人格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有专家研究发现,课业负担过重和精神压力过大还对女生的身体发育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长期下去将会影响我国的人口质量。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根源在于高考升学指标与学校过分紧密地联系以及某些地方政府不正确的政绩观。学校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得学校在加课补课上相互攀比,因为提高学生整体高考成绩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延长应考训练时间,采用与培养专业运动员类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但实际上,教学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低效重复,无益于提高教学效果。尽管多数校长和教师都深谙这一规律,但迫于社会压力(家长常有强烈的补课要求),谋事尽心尽力,成败无怨无悔,寻求良心自慰。这实际上并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有些学校将成绩好的学生集中起来,成立各种“实验班”,进行高难度、高强度训练,而忽视其他学生。还有的学校为了高考创优而花钱买学生。这些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最终使学生受到伤害。
课业负担过重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参加大量的课外补习活动。其中不少学生是迫于社会的压力或家长的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几乎完全是凭高考分数录取新生,1分之差就具有极大风险。由于我国的高考不是一次单纯的知识与能力测试,它带有社会分工的性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相比,收入比例为2.6:1,并且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说明高考与未来社会财富的分配密切相关。因此,任何学生和家庭都不可能无视1分之差可能造成的得失,只要他们主观认为有可能提高考试分数的一切方法和措施,都会不惜代价地去使用,而不顾是否有效和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在许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上大学,就是对他们的一生负责。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失衡和扭曲,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存在明显的缺陷,整体水平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教师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相比,不仅在解释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价值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上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更缺少从行为举止中流露出的高雅气质和文化修养,而这些正是构建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优秀人才难以汇集于教育行业有关,也与我国现实的教育文化环境有关,教师偏重于对与升学考试有关知识的钻研而忽视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自身文化的修养。有调查表明,不少教师除本学科的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外,很少阅读旁类书籍,因此教师的文化修养难以提高。由于一些学校将学生的高考成绩与教师评价挂钩,使一些教师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体罚摧残学生的极端案例。此外,我国师范教育的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课程结构也需要调整。因此,政府在稳步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制定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长期规划。
为了逐步改变这种情况,建议:
推行高考报告社会化,使高考与中学脱钩。中学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完成全部课程,会考后准予学生毕业或肄业。学生留在原来学校复习,准备应考,学校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和选报专业方面的指导。5月份考生到所属社区报名处或有关中介机构报名,报名号和考试安排由各社区报名处或中介机构各自编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高考报名。高考考试成绩由社区报告处或中介机构寄送给考生本人,或者直接打电话咨询。高考试卷统一封存保管,可以为教研部门提供抽样数据。学校或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分数统计。
一些人认为这样做会不会降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不负责任。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压缩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的要求将明显提高。教师会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精讲精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学生的个别化的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将逐步得到满足,学校的办学质量将会逐步提高。
目前,高考是社会公认的选拔高校新生可行的方法,不可取消,否则将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但是,仅仅在考试内容和题目类型上进行改革,不能有效改变目前中学教育的种种弊端。推行高考报名社会化,是目前切实可行的一项改革措施。采取这项措施后,在短时间内学生的负担可能没有直接的、明显的减轻。但它有利于逐步缓解学校面临的压力,使学校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使学校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低效教学时间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将明显增加,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至少可以使一部分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有理由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项措施,效果会愈加明显。
高考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特别是人们已经形成的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的转变,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一项措施的推行就能立即见效。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做出努力。(刘长铭 北京四中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