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根据3月5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今年中央财政总支出将达26871.08亿元。这些支出将会花在哪些地方?全国人大代表和普通百姓都很关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是预算草案最突出的理念。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解决“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把草案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支出内容串在一起,就凝聚为一份引人注目的中央财政“民生清单”。
[预算清单]根据预算草案,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
——严格执行增加投入政策,新增政府投资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比2006年有所增加。
——加大支农补贴力度。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55.7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14.2亿元和6亿元。
——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财政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30亿元,鼓励已经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制度。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央财政安排经费5亿元,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安排试点补助9亿元,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安排补助资金3亿元,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15亿元,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安排经费11亿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技能培训。
——安排扶贫支出144亿元,比2006年增加7亿元。
——安排资金25亿元,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解决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
[代表点评]来自山东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三农”问题事关9亿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此,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坚持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了各项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切实贯彻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9亿农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实惠。”
[预算清单]根据草案,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58.54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49亿元,增长41.7%。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财政相应安排资金279.8亿元,对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落实免除学杂费政策,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全面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95.1亿元,用于扩大政策受益面,提高资助标准。
——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起系统、科学、公平、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代表点评]来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彭镇秋: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未来。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积极回应百姓关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已从义务教育这个基础环节和经济困难学生这个贫困群体入手,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财政保障政策体系框架。这将更加有效地解决“上学难、上学贵”这个突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