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2007年全国两会>>> 两会热点
教育:公平性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 时间: 2007-02-04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缩小“鸿沟”

 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目睹,东部地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一些地方的农村教育已经到了如此“让人心寒”的地步。
    “农村老师端着大茶缸上课,你们猜茶缸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放学后,教室是空空的?为什么老师要在地上备课?” 这位教育行政官员自问自答地说,“茶缸里面是粉笔头,因为没钱买粉笔呀,只好用了又用,直到剩一点点没法用了。空空的教室是因为课桌椅是学生自己带去的,没人给老师准备课桌,老师只好把课本放地上。”  

 有一年冬天,齐涛到辖区内某县的一个农村中心学校了解情况,他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学生宿舍也没有玻璃。于是,他向该学校校长建议,用报纸糊上窗户,这样可以挡住些外面刮来的寒风。可校长的回答是,糊上报纸里面就看不见光了,塑料纸透光可学校又买不起。
   “孩子那个苦啊,我看后真想掉泪。”齐涛说。
    其实,像这么穷的农村学校在中国并非少数,而穷的根源却与中国实行的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特殊的教育政策,始于新中国建立(1949年)初期,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碍于经济实力的限制,中央政府为了“快出人才”,只能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重点投向城市和一些重点建设的大学。可是,5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制度非但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反而在一些地方被强化。
    目前,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按法律规定应该达到4%,这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左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中有1.5亿在农村。可是,本来就少的国家中小学教育经费,只有不足40%投向了农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报道:
· 让他们的“课桌”稳下来 [2007.02.08]
· 压力之下 孩子们童年的快乐何在? [2007.02.08]
· 性教育该如何进行 最困难的一门课程 [2007.02.08]
· 高价幼儿园有必要吗? [2007.02.05]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