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这一通知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本国产品。
这一规定加剧了西方媒体对中国“4万亿刺激经济政府投资排斥外资”的非议。5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曾援引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的话称,中国政府有意将外国供应商排除在其4万亿元财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由于之前全球领先的风力涡轮发电机制造商维斯塔斯、苏斯兰和通用电气,参与中国逾50亿欧元的25台风力涡轮发电机订单竞争,结果在第一轮竞标结束后都遭淘汰,于是,伍德克发表了上述评论。
伍德克称,中国政府制定的风力发电项目投标标准,只关注涡轮发电机的单位价格,而排除了其他国家在风电项目招标时考虑的使用寿命、回报率等因素,使外国供应商难以胜出。
那么中国是否真的存在排斥外资的情况呢?中国为什么会在现在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应当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规定呢?
投资采购中存在严重的排内而不是排外
中国自去年11月开始逐步实施“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主要用于全国的基建、道路投资等,以拉动内需,而这些工程所需要的物资对中、外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块块“诱人的蛋糕”。中、外资企业都希望能从政府4万亿投资中分得一杯羹。
中国财政部高级官员5月20日披露,中国拉动经济的“四万亿”投资中,其中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完成44%,对拉动恢复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6月1日在其官方网站发表《答记者问》一文,指出,从目前政府投资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问题较多的是对国货的非法限制。并不是外商所说的“排外”。
《答记者问》指出,“目前在装备制造业招标采购活动中,通过在招标文件中设置歧视性条件违法限制国产设备使用的做法比较突出,在一些领域还相当严重,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反应强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进出口业务的副会长陆仁琪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外资企业希望4万亿的投资项目也能向他们进行招投标,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把外资关在门外,而是国内的不少用户把中国制造的企业关在了门外。这是现在我们主要应该克服的歧视性心态。”
陆仁琪说,用户歧视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现象最严重,一些装备制造业的用户在招标的标书中明确写上“曾经有生产和使用业绩”,也就是要求国内企业不仅有制造能力,而且还有制造的经验和用户的使用经历,这就在客观上给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设立了一个门槛,把这些国内企业挡在了门外。因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领域原来是空白的,并没有这方面的业绩,这样就限制住了国内的自主品牌的使用。
“目前装备制造业的用户在国内的一些重大装备跟国外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还是愿意使用国外的产品。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包括我们内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企业内部生产的机床,要是给内部的汽车厂用,汽车厂也是有点疑惑,他们也是希望用进口的国外的成套生产线,甚至汽车上面的模具,他们也都希望是进口模具。”陆仁琪说。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政策。” 陆仁琪说,“首先,由于人民币升值,从价格上买外货也不见得比国货贵多少,在价格上国内产品并没占多少优势;其次,对于进口的一些设备,有的是符合我国给予鼓励进口目录的,按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免税。对用户来说,既能享受免税,又能享受政府的进口补贴,当然就选择用国外产品了。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歧视国内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现状。”
中国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购法》第十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也提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