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地方债已上市“破价”,引发社会对于地方债投资价值的关注。对于原本四万亿刺激方案中,社会看好的地方发债方式筹资搞建设,短短几个月地方债便有跌入“冷宫”之势,非常值得探究其中原委。
作为四万亿刺激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第一批发债2000亿获批后正在执行中。国务院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主要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安排用于能够通过市场化行为筹资的投资项目,不得安排用于经常性支出和楼堂馆所项目建设。也就是大量的保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项目,其投资目标很明确。
由此可见,地方债应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投资品种。而且,由于我国的财政体制管理模式,地方原本无权发债筹资,这次国家采取了“迂回”的方式,由中央政府“代发”,即财政部发行一定规模债券,分配额度给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等事项也由财政部代办,地方政府向财政部上交本息、发行费等资金。其投资风险相对很小。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只地方债上市交易,分别是发行量为30亿元、期限为3年、中标利率为1.61%的新疆债、发行量为40亿元、期限为3年、中标利率为1.60%的安徽债。
不过,遗憾的是二级市场对于地方债券并不欢迎。09安徽政府债一期正式上市交易,交易所挂牌价即使低于百元面值,依然无人问津。09新疆债一期,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上市,共成交8.4亿元。而且银行间市场也跌破了百元面值到99.96元。而从购买投资人结构分析,几乎购买者都为银行,在交易所成交仅为156.4万元。这和一份调查近仅有27%的投资者看好地方政府债券比例是相吻的。
按理,目前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债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该如此。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笔者认为,地方债发行首先遭遇了经济环境变化,意想不到的经济回暖超过预期,导致地方债投资价值比下降。近一个月里,就连在早春二月还排队买国债的场景,都已大大改观。
再者,从地方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地方债1.60%至1.65%的利率和今年首期3年期凭证式国债的票面年利率相比,已经有很大差距,后者票面利率3.73%,和3年期定存利率3.33%也有差距。况且,地方债单笔规模小利率又低,“出师不利”原因在自身条件所限。
第三,股市回暖、楼市“蠢蠢欲动”直接打击了地方债的购买热情。今年年初开始股市一直呈现回弹态势,从2000点左右回弹到2500点,投资收益的吸引力大大高过地方债投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提及,今年以来楼市成交量朴素迷离,但是,回暖的迹象的确已经出现,如果即期购房者增多,像地方债券这样低利率品种,就更加难以进入投资者选择的视线。
第四个原因非常值得关注,今年头三个月的贷款一直呈天量增加态势,今年90%的贷款指标在头三个月已经用完,今年新增贷款额已到4.58万亿。中国经济流动性充足已无悬念。近来,央行多次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说明流动性问题又回来了。尽管银监会密切关注贷款资金是否流向股市,但是流动性充足必然刺激股市活跃是普遍的市场规律。
最近有人呼吁地方债价格应当定高一些,不过笔者以为,如若不解决地方发债掺进的体制因素,价格杠杆也不会挽回地方债受冷遇之势。这次地方发债,各地政府都举手欢迎,纷纷争抢发债指标以此为“跑步钱进”的机会。这样一来,单从地方政府过度热心来看,一些地方上项目冲动非常强烈,有的地方甚至不管是否急需,只要能争取到指标,似乎“捡到篮子都是菜”,发债成了地方保增长的目的。由此地方债可能隐含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离开需要去抓项目,“拍脑袋”上项目,各地政府项目如此“攀比”“竞争”,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必然急剧增高,其潜在的回收资金风险很可能就此埋下。
应该说,地方债受到投资者的冷遇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市场供需问题,它还折射出地方政府再落实刺激经济方案时,是不是务实?是不是把资金用到了“刀刃”上?如果要让地方债有投资价值,首先要解决投向问题、解决投向中的阳光运作问题,才能提升投资者的兴趣。另外,今年“两会”很明确提出,“保增长”必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目前看来两手都“硬”没问题,但是如何协调配合值得注意。如果,流动性从充足很快到过剩,将会给经济带来更多的麻烦,也是债市给人们的又一提示。
(作者系新华社资深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