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转型升级
去年接近岁末时,“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团”启动仪式在东莞举行,同时提出60亿台币的科技奖励基金。它们也是落实“十项政策”的具体举措。
服务团由海峡两岸专业人士共同组成,将向台商提供有关法规政策、产业资讯、技术创新、专利转让、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辅导服务与帮扶措施,以有效促进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这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与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兼任服务团副主席的张汉文会长说,不少台资企业尽管以前赚钱很容易,但它们处于产业链下端,管理层次低,产品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缺乏,抗风险水平不高,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够。
而新《劳动法》、《企业所得税法》及多项政策调整发酵等因素,也直接增加着台商在大陆的营运成本和经营难度。“我们十分理解台商们的处境,也在不断为台商呼吁政策的宽限,但必须强调,企业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升级转型,这才是加工贸易企业的百年大计。”东莞市政府台湾事务局副局长陈锡辉认为,从台商的长远利益来说,要改变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方式,必须把贴牌生产改为品牌竞争,扩大企业的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要把单纯面向国际市场,改为面向国外、国内两个市场。
重视内需市场
“台商应该改变策略,除了做外销之外,大陆的内需市场绝对不能忽视,它可谓是商机无限。”林清发说。
在这位北京服务台商的“当家人”看来,金融风暴也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好时机,“台商的优势不在于资金优势和人脉,而是服务的细腻度,若台资企业转型成功,竞争力提升,未来将在大陆占有更大市场份额。”去年以来,他参与了多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研讨会,亲眼看到,与外销市场上台资企业的愁眉相反,置身于内需市场的台商大都眉开眼笑。
林清发是先“骑车”到北京的--以中华台北队自行车教练身份。1995年,看准国家改革开放发展机遇的他,放下从事了30年的体育专业,成立“北京捷安特京商贸公司”,转行做起了销售自行车的生意。如今,他们的自行车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等地建立起生产基地,其中,正在建设中的天津厂据称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工厂。去年,林作为杰出台商代表而成为奥运火炬手,尤其是被安排在最后一站--北京传第6棒,紧随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和篮球巨人姚明。
他早把自己当成了北京人。而两岸民众期盼已久并努力多年的直接“三通”(通航、通商、通邮)得以实现之后,让其回“两个家”都方便多了,“我甚至可以上午飞回去,当晚再飞回来,这意味着两岸距离越来越近。”而在过去,北京飞台北,要途径香港转机,需要整整一个白天,抵达台北后,他再想当天返回位于台东的家乡花溪则全无可能了。台湾有媒体初步估计,对两岸人民而言,时间成本与飞航成本即刻降低,每年至少节省逾30亿元新台币。“以大陆的内需市场或经济成长来看,两岸往来绝对会更加频繁,更多台商会来。”林清发认为。
“未来大陆的内需市场会越来越大,如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内销市场、西部开发等。”张汉文表示,台资企业将不只限于以外销和加工制造为主,在各个领域甚至很多国家的工程,都有力量参与。“中央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对台资企业而言也是机遇。”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梁国扬认为。而王毅主任则明确表示,中央鼓励和支持台资企业投身产业振兴计划。3月初,“台商大陆内需市场经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陆最大的经贸促进机构中国贸促会的副会长张伟在现场承诺:今后将继续积极通过建立台商联系机制等方式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与此同时,有关方面正积极加强“硬件”建设,以使台商能够在大陆更安心的赚钱和生活。如开办子弟学校,让原来留在台湾陪小孩儿读书的太太到大陆来一家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