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否决让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成为泡影。中国饮料市场上两个最大企业之间的并购案从此划上句号。可口可乐表示,今后不再收购汇源。
这是中国《反垄断法》自去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国外媒体几乎清一色的将商务部的否决看作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事实上,这场并购案只是两个外资企业之间的事情,商务部也只是从并购后是否会在中国市场上造成垄断这一角度考虑,在依法行事。
“商务部的否决其实无形中保护了可口可乐的利益,根本不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北京工商大学国际贸易学教授潘洪说。
两大饮料企业的联姻心愿
可口可乐公司1979年进入中国,并且成立了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30年来,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成为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先锋。可口可乐碳酸饮料在中国市场居老大地位,其约70%以上的收入来自碳酸饮料。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主营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汇源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统计显示,到2007年上半年,在中国100%果汁和中浓度果汁市场,汇源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6%、39.8%,稳居第一。2007年2月23日,“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虽然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大软饮料制造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有率第一,但是近几年碳酸饮料地市场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碳酸饮料逐年上升,而可口可乐开发的“美汁源”等果汁饮料,销量一直不敌汇源,于是可口可乐作出了收购汇源的计划,以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量。
“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 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国的果汁市场在蓬勃快速增长。这次收购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价值,并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增强在中国的业务。”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在2008年向媒体阐述他的计划时说。
而对于汇源来说,把上市部分的果汁饮料及罐装业务出售,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果汁产业上游,是其发展计划。
按照汇源集团总裁朱新礼的分析,如今的中国饮料行业,竞争已经升级,竞争的焦点正由下游生产环节向上游原料供应环节转移。对于源头的控制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要素。
可口可乐看中了汇源在中国果汁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欲加强可口可乐的非碳酸饮料业务。而汇源又准备将精力和财力放到果汁饮料的上游,积极发展中国水果品种的改造以及深加工。于是各有所需的两个企业一拍即合。可口可乐公司2008年9月3日宣布计划以现金收购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总价将达24亿美元。香港上市公司汇源果汁也在同一日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
可口可乐收购的只是汇源产业链中的下游产业,主要是果汁饮料及罐装,即香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而且按照汇源与可口可乐的附加协议,并购之后两年内,可口可乐将向汇源采购浓缩果汁和浓缩果浆作为原料。
否决并购是因为担心垄断
然而可口可乐与汇源这场你情我愿的并购案,却并不顺利。
2008年9月18日,商务部收到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材料。11月20日商务部决定予以立案审查。
商务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决定立案审查之后,商务部依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从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及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此项集中进行了审查,审查工作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查过程中,充分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
经审查,商务部认定:此项集中(也即收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同时,由于既有品牌对市场进入的限制作用,潜在竞争难以消除该等限制竞争效果;此外,集中还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商务部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要求申报方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对商务部提出的问题表述了自己的意见,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及其修改方案。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修改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据此,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商务部做出禁止此项集中的决定。
商务部决定公布后,国外媒体几乎一致的发表文章认为,这是商务部出于对保护民族品牌的考虑,是贸易保护主义。
对此,3月22日下午,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汇源禁购事件是两个外国公司之间的事,不涉及到中国的投资政策。
陈德铭说,这两个外国公司之间的企业兼并不涉及到中国投资政策,只涉及到中国对这两个企业在中国销售产品的经营集中度的审核问题。因为,可口可乐的碳酸饮料在中国占了非常高的比例,而汇源的果汁饮料在中国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可口可乐又经营着果汁等等。所以这个审查是对两个外资企业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集中度的一个审核问题,审核的结果表明,这种兼并会造成过于高的集中度,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和弱小企业的利益,所以我们给予了否定。
潘洪说,商务部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07年11月末,中国果汁饮料厂商多达4000余家,而340家规模以上果菜汁生产企业中,有113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外资企业数接近1/3。07年,外商企业销售收入占比超过半数,利润总额和市场占有率均超过70%。一旦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其垄断地位就会确立,中国消费者就少了购买的选择。如果可口可乐提价,那消费者也只能要么不喝,要么高价喝。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也遭到了民众的反对,据官方新华社报道,有超过82%的网友反对这一收购计划。
对可乐并非坏事
3月18日商务部的否决结果出台以后,可口可乐当日晚间对外发布声明称:“不会继续收购汇源果汁公司”。
潘洪认为,这是可口可乐公司“顺水推舟”,因为商务部以反垄断为由否决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其实是帮了可口可乐一个大忙。
潘洪说,可口可乐在协议收购汇源的时候,正是全球经济最好的时期。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达到26.56亿元。可口可乐在整体收购汇源果汁之后,将一跃在中国果汁饮料市场上占据龙头老大的地位。
但在并购案协议签字两周过后,金融危机爆发,世界上一切资产的价值都面临重估,汇源的业务也开始下滑,股票市值也大幅缩水。汇源果汁公司盈利至少倒退了19.1%。在金融危机下,可口可乐董事会对这起收购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可口可乐公司也并不希望看到商务部同意其收购汇源,因为此时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支付的价格十分高,远高于了实际价值。
汇源似乎也发现了这个苗头。朱新礼在09年2月初公开表示:“现在金融危机出现了,可口可乐当然有压力,听说董事会也有反对的声音,我过几天有机会和他们的全球总裁见面,顺便给他鼓鼓劲。”至于如何鼓劲,朱当时并没有透露,但从中也可看出,朱十分想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
潘洪说,并购案的失败,使可口可乐公司无形中大赚了一票。而对汇源来说,这原本是一桩好生意。但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里,一个合法反垄断程序的首次启用,使汇源失去了卖得好价钱的良机。
对于商务部的否决结果,汇源表示尊重商务部的决定。就在商务部公布决定的当天,汇源不得不将去年下半年投资新建的上游果汁基地项目全部叫停,项目基地的人员将陆续撤回转做产品市场。此外,汇源内部要求“要确保上市公司能够正常运转,还要赢利,不能让股东失望,也不能让员工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