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经济瞭望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钢铁业:有利长远发展
· 时间: 2009-02-26 · 本刊记者 兰辛珍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一振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加快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认为,此次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目的是抓住钢铁产业深度调整的契机,推进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2008年中国钢铁产量达到了5.049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钢铁总产量等于世界第二位到第九位的钢产量加起来的总和,也就是等于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巴西这八个国家钢产量加起来的总和。

中国钢铁产业也是这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比较严重的产业。从2008年9月份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产业出现了市场萎缩、价格下跌,到2008年11月份的时候,全行业出现了亏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钢铁行业71家大中型钢厂财务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全行业亏损额达到127.7亿元,亏损企业达48家,亏损面扩大至67.7%。

李新创说,由于钢铁产业总量比较大,涉及面广,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而且钢铁是“工业粮食”,钢铁行业的发展,将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决定首先制定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原因。“钢铁业的振兴,不但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更对经济形势的扭转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李新创说。

 

振兴目标

根据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给各地下发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知,此次钢铁业振兴的目标是:力争在2009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得到明显改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具体细分为六个方面:

一是钢铁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2009年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直接出口维持在粗钢产量的8%左右。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的水平。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有新突破。按期淘汰3噢噢立方米及以上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三是钢铁企业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到2011年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

四是钢铁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 钢板和高压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钢4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装备本地化率达到92%以上。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开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六是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 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地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双达标。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