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一个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对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
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是2000年东亚13国《清迈倡议》的核心内容。中韩之间也早在2002年6月就在北京签署了额度为2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2005年延期时又将额度扩大到40亿美元。此次协定的特点是,不仅互换货币的额度大幅度提高到相当于260多亿美元,而且是采取的本币互换,而非过去的以美元为标的。
额度的大幅度提高一方面说明了两国领导人对此次金融危机严重程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而本币互换对于中韩两国来说则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经济排名中,中国为第4,韩国排第11位。这两大经济体作为邻国,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十分密切。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约1600亿美元。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双方通过本币互换来获取对方短期流动性支持,不仅有利于维护各自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对于进一步密切中韩双边贸易关系,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人民币-韩元互换,双方可进一步增加进口对方商品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双方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约汇兑费用,大力推动双边贸易;通过本币互换,双方可以为本国金融机构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缓解这些机构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维护各自金融体系的稳定。
此外,对于中韩两国来说,本币互换也是贯彻《清迈倡议》的精髓的举动。《清迈倡议》的本质在于加强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增强区域内的金融自助和相互支持机制。在区域金融自助的内容中,主要的内容是在作为世界性货币的美元发生流动性短缺时给与相互支持。因此,过去的货币互换协议基本上是以美元为标的,以贷款为形式的单向兑换。而这样的互助协定,可发挥的实际效力非常有限。因为按照《清迈倡议》的规定,需要流动性支持的国家只能立即得到双边协议10%的短期资金支持,剩下的90%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项目挂钩。这极大地限制了受援助国获得短期资金援助,降低了互换协议防御投机资本冲击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防止危机扩散。随着区域内国家相互贸易的日益增长,本币双向互换对于抵御金融流动性冲击,维护双边贸易关系的稳定,降低汇兑成本等均显得愈发重要。而要使地区金融自助机制更加有效,区域金融合作就必须向建立亚洲货币基金迈进。
区域金融自助机制除了货币互换之外,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完善各国的金融体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东亚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导致金融上形成体系性缺陷。亚洲国家在享受自由贸易体制好处的同时,不得不向自由金融体系敞开缺口,在引进外资促进生产的同时,也引进了许多风险资金,并使大量的短期资本涌入。因此,当国际资本市场出现动荡时,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就比较容易受到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加强监管和完善自身金融体系的建设,对亚洲国家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韩国经济虽然位居世界第11位,但是作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国,此次危机中又险些沦为冰岛第二,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韩国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金融制度缺陷。首先是韩国经济对外贸高度依赖且资源短缺,对外贸易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这种结构导致国际市场的萎缩会对其国民经济产生直接的冲击。其次是韩国金融市场的过度开放。早在70年代初韩国经济起飞时期,为吸引外资,韩国就开始以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银行,90年代初就开始了推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进程。这种情况导致了韩国的外资中金融资本和短期资金所占比例过高。今年10月韩国外汇储备虽然仍有2422亿美元,但对于2604亿美元的短期负债而言,这个储备似乎有点不够用。由市场萎缩和资金出逃导致的股市、汇市双暴跌,最终冲击到韩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在帮助韩国度过难关的同时,对于韩国的两次教训,更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