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发改委提出重点推进三个垄断行业的改革,分别是铁路、盐业和电力行业。滁州供电公司员工检修线路。王家国 摄
2008年5月6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在武汉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六大重点,分别涉及国企、生产要素、农村、社会、涉外、现代市场等六个方面。“每一个都直指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袁绪程说。
到今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在今年体制改革的六大重点中,更多的体现出政府欲对垄断行业进行大改革的意图。
首先确定的三个行业
在这次会上,国家发改委提出重点推进三个垄断行业的改革,分别是铁路、盐业和电力行业。
由于行政的原因,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垄断行业,比如石油、铁路、烟草、电力、盐业等等。袁绪程说,之所以先确立铁路、盐业、电力这三个行业,是根据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的思路来定的。
袁绪程介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个渐进过程,1978年至1992年,中国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至2003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
但在经济发展中,国有经济仍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许多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如果要使刚刚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就必须打破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垄断。
但是打破垄断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铁路以及电力以前曾有过小范围的改革,而且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滞。这次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同时也表明政府彻底打破铁路和电力行业垄断的决心。
盐业是第一次提出要进行体制改革。目前盐业是政府特许经营的行业。袁绪程说,盐特别是食用盐关系到13亿老百姓日常生活,民生很重要,对它怎么来经营,怎么来进一步的改革,是相当重要的。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指出,垄断行业改革的核心在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目前人们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的诉求之所以强烈,并不主要因为垄断行业创造了比其它企业要低的经济效益,或者对垄断本身存在着天然的反感情绪,而是垄断行业携国家所赋予的垄断资源之便,在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着比社会平均收入多得多的财富,这种垄断利益部门化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垄断企业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从而间接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当前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切合民意。而铁路、盐业、电力这三个行业是目前民意反映最强烈的垄断行业。
同时周民良认为,铁路、盐业、电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而铁路部门政企不分问题尤其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在这次改革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有专家建议垄断行业改革不可过度市场化
“对于垄断行业,人们批评的声音很多,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势在必行,但由于垄断行业同时又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利益关联最紧密的行业,推进改革,必须要防止改革过程中的过度市场化。”陈一舟说。1997年陈一舟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硕士学位,显然在美国学习的经历并没有让陈认为,中国垄断行业过度市场化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好处,相反,他认为,垄断行业还应该保留一定的国有本质。
陈一舟介绍,中国市政公用行业企业改革的过度市场化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2年12月27日,国家建设部发布 《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自此之后,外资、社会资本纷纷参与到了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运营,城市供水、供气和公交等国有市政公用企业纷纷部分或者完全走向市场化,渐成一种热潮,至今没有平息。应该承认,“市场化”确实解决了很多公用企业长期存在的“垄断弊病”,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但同时也走向了过度市场化的极端--国有资本大幅售卖甚至是全部退出,很多企业由“主营”公益服务变为牟利第一、公共属性逐步淡化乃至荡然无存的纯市场经济人。
“过度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国有资本的退出,还隐喻着政府监管责任的弱化。”陈一舟说。
陈认为,垄断行业不仅有 “垄断属性”,还有重要的公共属性。“我觉得,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引入竞争机制破除垄断,建立更规范的责效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而不是简单地出售国有资产。”
陈认为,政府脱去了垄断企业的 “行政保护外衣”,不代表剥离其公共属性。事实上,垄断行业的国有资产一旦过度私有化、资本化,则意味着政府就无法再对其进行“服务监管”,本来就不强的服务保障功能,很快就会趋于瓦解,必然会转成为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利益团体,引发更深层次的公共问题。
陈说,政企分开,垄断企业脱离政府行为,实现资源服务的市场化供给,是大势所趋。但具体到现实国情和垄断行业的特殊性,其改革注定是不宜过度市场化的改革。
附:2008年经济体制改革六大重点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经济发展。由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牵头,加快中央企业调整重组步伐,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转移。
对于国企改革,将重点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主要包括三个行业: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研究提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推动落实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完善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组织开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规划、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省以下财政体制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各级财政支持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的体制机制。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将推进农行股改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制定国家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案。
在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将健全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研究起草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指导意见。
第三,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研究建立垄断利润调节制度,完善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和使用制度;择机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国企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监管。
在社会体制改革中,还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科技、教育和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发展方式的尽快转变。
第五、深化农村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六、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内外平衡、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