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经济瞭望
中国:世界粮价狂飙中的“平安绿洲”
吕 翎 · 时间: 2008-04-23 · 丁声俊

从2007年以来,国际粮价飙升,粮食形势风云跌宕,导致不少国家闹“粮荒”。此波国际粮价强烈变动引起全球瞩目。其特点是:粮价上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影响强度烈。从2006年9月开始到如今,粮价一直呈上升为主的势头,保持在高价位运行。到2007年末,国际市场小麦价格飞涨112.0%;大豆飙升75.1%;玉米猛增47.3%;大米上扬3.1%。其中,小麦和玉米的价格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价位。这一轮粮价暴涨波及到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几乎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都普遍感受到粮食与食品价格飙涨风浪的冲击。这次国际粮价强烈变动还在蔓延,不久前,泰国大米出口价格每吨猛升到760美元以上,比此前上涨一倍多,导致周边一些国家爆发“米荒”。国际粮价暴涨给世界粮食安全笼罩上阴影。有观察家警告,在今后一、二年内,全球仍可能面临“粮食价格飞涨”的严峻形势。

 

多种因素推动国际粮价飚涨

首先,全球市场需求增长是国际粮价暴涨的拉动力量。从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已经连续4年保持5%的增长速度,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刺激了全球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趋向旺盛,对商品和服务价格必然产生普遍拉动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监测的谷物、油料、肉类和奶类等农产品比较,发展中国家2007年人均奶类消费量较上年增长2.6%,比发达国家人均奶类消费量高出2个百分点。由于粮食消费量增长加快,所以导致消大于产。近10年来,只有2个年度世界粮食总产量大于消费总量,有8个年度则相反,粮食消费总量大于总产量,导致粮食产需缺口累计高达2.6亿吨。这表明,世界粮食生产的增幅和增量低于粮食消费的增幅和增量。2007-2008年度与1998-1999年度相比,世界粮食总产量由18.72亿吨增长到20.76亿吨。累计增长10.9%,净增加2.04亿吨。粮食消费净增加量比生产净增加量高出5400万吨。市场需求强劲自然会拉动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扬。

其次,生物燃料兴起是国际粮价暴涨的强烈刺激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利用大量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和利用植物油料生产生物柴油。世界最大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的美国,目前用玉米为原料生产的乙醇,已占全国燃料乙醇总量的90%上下。2004年,美国约有12.6亿普式耳(折合3200万吨)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相当于美国玉米总产量的11%左右。2007年,这一比例猛升到27%以上。预计10年后,美国每年将提供1300亿升玉米燃料乙醇,相当于2006年的7倍。 按照美国总统布什最近签署的《新能源法案》,美国将大幅度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将达到360亿加仑。燃料乙醇夺走了人的食品和动物饲料。同时,以欧盟为主产地的生物柴油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油料价格攀升的一个重要拉动因素。总之,包括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在内的生物燃料的兴起强烈刺激了世界粮价的上涨。

再次,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导致世界粮价飞涨的直接原因。世界气候变暖和异常导致严酷的旱灾、冻灾及热浪并发,酿成世界农业和粮食增长幅度减小。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旱、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酷寒以及中欧的热浪等,都严重打击了世界粮食生产。2006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为21.93亿吨,比上年减产1.6%。其中,谷物总产量为19.68亿吨,比上年减产4182万吨。其中,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减产尤其令人瞩目,这导致粮食出口量缩减。

第四,世界粮食库存猛降削弱了平抑国际粮价变动的物质基础。2006年,全球粮食总储备量下降到3.75亿吨,比上年减少7238万吨,下降16.2%。迄今,全球粮食储备量连续3年下降,已减少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2007年,全球小麦库存量下降了11%,仅能维持12个周的世界消费量,远低于2000年到2006年等6年间平均维持18个周的消费量的库存水平。作为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的美国,小麦库存数量更降至60年来的最低点。另外,国际玉米库存量只够维持7个半星期的世界消费量,处于33年来的最低点。全球粮食库存猛降严重削弱了调节和稳定市场粮价的功能,构成了国际粮价暴涨的另一诱因。

第五,国际投机资本的涉入对国际粮价的飙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互融性及互动性显著增强。作为大宗商品的粮食,也日益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炒作的重要对象。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据估计截至目前至少已造成422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美国国内的损失约为920多亿美元。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证券、债券等投资产品的风险加大,于是部分国际投机资本转向粮价不断上涨的粮食市场。加之,预计美元将继续走低,这会带动以美元计价的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扬,更刺激国际投机资本流向粮食市场。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对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飞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资源性产品和能源价格上涨难免不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产生影响。现在看,在以下方面多少产生一些影响:一是国际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促使粮食生产和贸易成本上升。像带动粮食海运费用增加、农药、化肥价格上扬等。2008年2月份,全国化肥、农药和饲料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3.5%、0.3%和1.1%,较上年同期上升13.8%、0.7%和3.5%。二是国际价格上涨影响以粮食等为原料的食品价格连带上涨。今年2月份,中国包括果蔬、水产品、肉禽、鲜蛋在内的食品价格环比上涨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2.3个百分点。三是国际价格上涨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中国是谷物净出口国,但是大豆进口量巨大。据统计资料,中国2006-2007年度进口大豆2870万吨,占世界进口总量的41.76%上下。国际大豆价格飞涨自然促使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居高难下。目前,国际粮食价格飞涨导致许多国家食品价格连带上扬,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明显加重。四是中国谷物进出口总额的逆差将会扩大。目前,中国除了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之外,其它产品依赖度很小。在未来,中国对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大麦等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将继续有一定增长。这些产品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大宗货物,在其进口总额中占有很大份额。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及其制品等,在未来的出口中将保持正常,还将有所增长。但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相抵 ,前者可能大于后者,其逆差可能会扩大。

然而,上述影响在国际贸易中都属于正常反映。中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经受住了国际市场价格强烈变动的严峻考验,国际粮价飚涨并未对中国市场带来冲击,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

 

中国:世界粮价狂飙中的“平安绿洲”

与全球粮食价格飞涨、粮食库存猛降、粮食市场风云跌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粮食库存连年增加,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社会稳定、民心安定,成为世界粮价狂飙中的“平安绿洲”。

的确,中国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稳定因素。这是由客观物质基础决定的。中国政府始终如一坚定地把“三农”和粮食置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狠抓粮食不放松,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逐年增加对“三农”的补贴额。2008年,全国支农资金高达5877.5亿元,比上年增加1559.5亿元。另外,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利益。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全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总产量依次增长到:2004年为46946.9万吨;2005年为48402.2万吨;2006年为49746.0万吨;2007年达到50150.0万吨。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国家粮食储备也连年增加,粮食安全系数达到30%以上,远远超过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除了国家拥有足够数量的粮食储备之外,还“藏粮于民”,即广大农户存有大批粮食。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提高。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2003年-2007年年均增长6.8%。同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479万人,比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2.5亿人猛降2.35亿人以上。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力保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展望全国,生产发展,储备丰满,市场兴旺,供应充足,稳定有序。事实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粮食是可再生的产品,中国和世界都拥有粮食生产的潜力。只要各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粮食资源,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并发挥现代科技的威力,那末,中国的粮食前景是令人乐观的,世界粮食前景也并不悲观。

(作者是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