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经济瞭望
你好,中国! (Guten Tag, China)
陈姌 · 时间: 2007-09-27 · 本刊记者 兰辛珍
 

 

在中国,有很多人不知道德国的国旗是什么样的,但不认识德国大众汽车标识的却并不多。大众,这个最先与中国汽车企业合作的德国汽车品牌,即使在中国经济并不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虽然几乎所有的国际著名汽车品牌在过去20多年里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同大众展开竞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大众的知名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7年1-8月,中国汽车市场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中,大众公司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桑塔纳、捷达一直排列前两位。这个排序在过去20年中一直没有发生过改变。在2007年1-8月,中国市场上销量排名前十名的轿车生产企业,大众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名列前两位(一汽大众生产捷达小汽车,上海大众生产桑塔纳小汽车)。

其它的德国企业、德国品牌也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中国市场。世界著名的广告公司BBDO 在8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德国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值高达72%,超出日本和美国品牌。调查还显示,在中国,大众和奔驰以96%的知名度并列德国品牌知名度首位,宝马和西门子以95%并列第二,奥迪以92%列第三,其后依次是阿迪达斯(84%)、保时捷(81%)、彪马(63%)、麦德龙(33%)、妮维雅(30%)。

中国消费者赞赏德国产品的质量可靠,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德国企业也被中国消费者最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有2600多家。

先行者 (Early Bird)

1982年11月,大众汽车公司与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达成了试验生产100台大众桑塔纳小汽车的协议。这是中国第一次引进国际企业生产小汽车。到今天,大众在中国有两个合资企业 -- 上海大众汽车集团和长春一汽大众汽车集团,年生产50万辆小汽车,共有17000多名工作人员,99%是中国员工。在20多年的发展中,大众汽车曾一度占有中国汽车市场80%的份额。回首十几年前的中国,大街上除了能看见少数的几辆进口车外,政府和企业用车几乎是清一色的挂有大众标志的桑塔纳轿车。

“大众在中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本土化战略。”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杨卫国说。

在许多中国人眼里,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是完全本土的企业,大众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经济,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分子。

虽然大众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德国企业,但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却不是大众,而是西门子。西门子与中国的首次交往是在1872年,也就是135年前,当时做的第一笔生意是西门子把指针式电报机卖给中国,当时这样的设备绝对是高科技产品。后来西门子又收到了新的订单,例如上海的照明系统、1879年从上海铺往香港的海底电缆以及1904年在北京建造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等等。

1980年8月西门子重新开展在中国的业务,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执行对外开放政策不久。今天,西门子向全世界提供的产品也同样提供给中国,从移动电话到医院用电脑扫描仪、从铁路技术到电厂设备。目前中国正在使用的一些最先进的技术都出自西门子。

截至2006财年(即2006年9月30日),西门子在中国的长期投资总额已突破150亿人民币,2006财年销售额达到504亿元人民币。西门子至今已在中国建立了70多家运营企业和60个地方办事处,西门子的员工超过43,000人,是在华拥有员工数最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

和大众一样,西门子也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经济中。在西门子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西门子是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投资持续

今年9月7日,以拓宽中德经贸平台为目标的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中采服务中心在江苏昆山成立,此举标志着德国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从商务部的数据看,近两年来中德两国企业的相互投资呈现升温迹象,德国企业对华投资速度颇快。

截至2007年4月,中国累计批准德企业在华投资项目5500多个。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大部分为生产型项目,投资金额较大,技术含量较高。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