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3年漫长的谈判,今年7月4日,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企业奇瑞与美国克莱斯勒集团终于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奇瑞在中小型汽车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和克莱斯勒公司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开拓北美和欧盟等主要国际市场。
奇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力洪介绍,两家公司的合作将以奇瑞的技术和车型为主,奇瑞首批将注入5款以上车型,克莱斯勒可能注入1-2款车型,之后由双方组成联合团队研发下一步产品。
按照此次双方达成的协议,奇瑞和克莱斯勒联手之后推出的首款车型将是一个克莱斯勒道奇品牌的小型车,它是在奇瑞的1.3升A1两厢车基础之上开发出来的,市场售价将在1万美元。这款车将在明年1月份之前以“道奇”品牌销往墨西哥,随后的其它车型将在2009年进入美国市场。
在生产和开发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在中国生产的车型能符合克莱斯勒的全球质量标准,克莱斯勒公司的人员将监督生产和开发过程。克莱斯勒负责全球市场销售,服务和零部件的执行副总裁Steven Landry近日表示,公司将会派出多名员工参与到产品研发和生产工作中来。
中国汽车进入世界主流市场
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海外的领头军,奇瑞汽车在海外市场一直呈加速发展趋势:2005年出口1.8万辆, 2006年奇瑞出口增至5万多辆,07年第二季度相比第一季度,仍保持了近40%的增幅。根据今年初奇瑞召开商务年会时公布的计划,07年奇瑞计划出口汽车7万辆,但按照上半年的加速发展势头来看,预计奇瑞2007年全年出口将超过10万辆,占据中国汽车出口总额的1/4。
但中国车企若想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润,除去中东、东南亚等,还必须将车出口至更发达的欧美市场。然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却在汽车行业非常成熟的欧美市场处处碰壁。节能、环保、安全等技术因素和销售、物流、法律等领域的非关税壁垒,使民族汽车企业面临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奇瑞与克莱斯勒合作,无疑为国内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征程探索出了一条利用国际优势资源开拓欧美市场的新路。在奇瑞和克莱斯勒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一再表示,克莱斯勒是奇瑞学习的对象。
相对欧美百年的汽车制造经验,中国汽车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尹同耀坦言,奇瑞之所以要寻求和克莱斯勒的合作,是吸取前人的教训,避免亚洲其他汽车企业进入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走过的弯路。这里的“弯路”包括日本汽车进入美国曾经因为产品不适合美国市场而暂停销售,韩国现代则因为安全问题遭遇过滑铁卢,中国的陆风和华晨也曾经未通过欧洲NCAP碰撞试验而败退欧洲市场,并且给中国汽车的国际形象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尹同耀说,奇瑞通过和克莱斯勒的合作将有助于其不断了解美国市场的口味和法规,同时有助于打入欧洲市场。可以说奇瑞从一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就开始了本土化进程,而当年丰田为了进一步深入美国市场也曾和通用汽车合资合作。
老牌世界巨头的复兴机会
与奇瑞相比,克莱斯勒显然是大有来头。这个已有80余年历史的著名品牌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2006年的汽车销量也有200多万辆。
但最近克莱斯勒显露颓势,2006年亏损达15亿美元,今年5月份被戴姆勒-克莱斯勒以7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的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赛伯瑞斯,而这个身价与10年前戴姆勒-奔驰开出的383.3亿美元收购价相比,克莱斯勒的品牌价值已缩水5倍以上。
克莱斯勒虽然实力雄厚,但它的产品线并不完整。在克莱斯勒的产品体系当中,那些高油耗SUV、皮卡和小型货车占有很大的比例。随着燃油价格上涨,小型车成为全球消费者关注的热点,美国市场对小型车的需求也有所上涨。
但克莱斯勒目前很难在短期内投下大笔资金研发自己的小型车。而且由于北美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即使开发出来在价格上与日本车相比也没有任何优势。而用奇瑞代工生产,克莱斯勒就可以发挥自己的设计优势,又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同时又缩短了开发周期。
戴姆勒-克莱斯勒希望能把奇瑞和它的全球小型车市场的战略捆绑在一起,并承诺将奇瑞作为其小型车的制造中心。“与奇瑞成为合作伙伴,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了克莱斯勒集团想要发展小型车市场,并获益的问题”,克莱斯勒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汤姆·莱索达表示,“这种供应伙伴关系是新的业务模式的一部分,能使我们双方更便捷地引进新产品,减少资金投入。此项合作意向反映了全球汽车市场的现状,也反映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此次合作,汤姆·莱索达也不认为这种合作模式会为自己增添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他说:“有没有我们,他们都会增长。所以问题是,你是否在和一个成功者一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