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这是一则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护肤品广告,其中的“大宝”是在中国有着20余年品牌历史的国有化妆品品牌。但如今,这个中国本土最大的日化企业也要“外嫁”了。
2007年2月27日,大宝开始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100%转让股权,挂牌底价为23亿元。挂牌公示数据显示,公司资产总额6.45亿元,净资产4.59亿元,上年主营业务收入6.76亿元。但北京华荣建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则显示,大宝公司目前资产总额24.26亿元,负债总额1.858亿元,所有者权益22.4亿元。以此确定的股权转让价23亿元。
除了有形资产外,大宝多年的品牌影响和销售渠道是其重要的无形资产。目前大宝化妆品在北京及全国各大商场建立了近350个销售专柜,在中国的超市和便利店共建立了3000多个专柜。
3月26日晚,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公告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被撤。这意味着,大宝已经征集到意向受让方。新华社消息称,强生已与大宝秘密签署转让协议,大宝已经成为强生旗下品牌。
在此之前,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三笑被高露洁收购等,目前,国内护肤品行业的民族品牌仅剩下雅倩等为数不多的品牌,洗发水领域也成了宝洁、联合利华等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很多人担心,照此以往,中国人将没有自己民族品牌的日化品可用。
但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助理潘晓明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作为美容行业,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完全放开,因此无论是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或强生收购大宝,都是很正常的企业行为,就企业数量而言,已经从前两年的5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3300家左右,淘汰率极高,“这只是表明这个行业开始由无限发展走向整合。”
大宝困局
“大宝”在中国的日化领域可以称得上是个老字号,由于深入人心的广告形象和实惠的价格,曾一度在国内日化市场风光无比,甚至连宝洁、欧莱雅等国际巨头也不敢小觑。
北京大宝的前身是北京三露厂,该厂是国有的福利性企业。1990年,北京三露发展并不顺利,银行存款只有7000元,连职工的工资发放都成问题。就在此时以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著称的杜斌上任担任厂长,后在融资、研发、销售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在其上台的当年,大宝拳头产品SOD蜜面世。
1993年,“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的广告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从此,“大宝”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记住。自1997年开始,“大宝”连续8年夺得护肤类产品的销售冠军。
自2002年开始,北京三露厂进行股份制改革,由国有企业转变为国家控股83%、职工个人持股17%的股份制公司,北京三露厂才更名为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
但是发展至今的大宝如同国内大部分大众日化企业一样,开始遭遇发展瓶颈。
据一直密切关注日化行业发展的营销专家赖水庆认为,大宝的颓势主要体现在市场销售和新产品开发这两块。据了解,近几年,大宝的年销售额一直保持在8亿人民币左右,与中国化妆品行业近20%的发展速度相比,显得上升乏术。另一方面,虽然大宝SOD蜜是大宝成功的拳头产品,但其后,有影响的新品并不多。
此外,大宝品牌一直停留在低端市场销售,没能进入以跨国化妆品公司为主体的合资品牌占据的中档护肤品市场,更无法撼动进口品牌一统天下的高档护肤品。
中国品牌研究院数据统计,2003年,大宝润肤品在化妆品行业中市场份额为17.79%。到了2005年,“大宝”销售额达到7.8亿元,在国内护肤品中销量第一,然而,相对于中国化妆品市场700亿元的总销售额而言,“大宝”却仅占有1%的市场份额。
寻求突破
陷入发展困境的“大宝”,开始筹划突围,2月27日的挂牌是个开始。除了23亿的挂牌底价创出中国日化品最高记录之外,引人注目的还有苛刻的转让要求。
根据公告,大宝对此次转让的意向方做出的要求包括: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人是从事护肤品生产和销售业务的企业,拥有在国内或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好市场表现的护肤品品牌;支付的股权转让价款不得低于挂牌价且必须一次性以现金支付。公告中还规定,意向受让方应承诺继续使用和发展“大宝”品牌,优化和提升该品牌的知名度,并以北京为企业注册地,从事有关大宝产品的业务活动。
显然,即使要转让“大宝”,杜斌仍然不希望“大宝”品牌随便贱卖,更不希望“大宝”就此消失。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兵对此也表示:“企业要谋求更大发展,不是因为利润原因。”或许正如他们所期盼的,在强生羽翼之下的“大宝”会走的更远。
而意图迅速扩展中国市场的强生对此次收购表现的更为坦诚,根据新华社消息,强生有关人士表示,强生现在的市场开发重点在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对于强生而言,大宝在二三线市场强大的营销网络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大宝在这些市场拥有成熟的通路,尤其是在二三线市场批发领域的优势。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县市级城镇和农村消费量占到全国消费总量的69%,是中心城市消费量的两倍还强。而根据广州一家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目前雕牌、立白、大宝、隆力奇、凡士林等品牌的护肤护发品由于价格便宜、男女通用等特点,在农村市场最受欢迎。
而目前,强生在国内的化妆品领域只拥有中档价位的露得清和可伶可俐。但在个人护肤用品方面,除了可伶可俐系列有一定知名度以外,露得清品牌则因为进入中国市场较晚,目前还在一线城市拓展。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黄志东分析,从今年4月1日起,我国税务部门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这意味着日化企业生产销售成本有所降低,商家厂家都开始注重农村市场的深耕。为抢占此市场,外资名牌企业有可能采用的战略就是生产或收购更多适合农村市场的品牌化妆品,并降低价格。而这个时候,大宝对于急需开拓农村市场的强生来说,无疑是个成熟的选择。
行业整合
“本土企业大部分在中低端产品线、大众日用消费品上发展,他们的最大优势是渠道,尤其在二三级市场。可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优势也正在受到国外品牌的挤压。”赖水庆说:国际化妆品巨头企业除了在高端市场占据大部分份额之外,正在逐渐开发中、低端品牌,给本土企业带来了冲击。”
目前欧莱雅模式正刺激着国际巨头加快并购步伐。欧莱雅集团收购小护士后,借小护士的销售网点,为其美宝莲、卡尼尔、巴黎欧莱雅等3个知名品牌进军中国二三级市场迅速打通渠道。2004年全年,由于原有品牌的良好表现及对小护士和羽西的并购,欧莱雅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几乎翻番,总额近30亿元人民币,是1997年刚进中国时的近16倍。
另悉,包括美国雅芳和日本资生堂等国际品牌也都在寻找新的并购目标。赖水庆指出,不远的将来,跨国公司还会蚕食掉这部分低端市场。
但是,“对于化妆品这个朝阳产业,所有化妆品企业都仍有巨大商机。”潘晓明说。据他介绍,截至2005年底,外资化妆品企业数量仅为4.11%,94.78%的国内民营企业仍是主流,其余是国有企业。目前活跃于市场的还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一二线品牌不下20余种。
潘晓明认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担心国内品牌被吃掉,而是如何提升企业利润水平。“从产品质量上看,我可以保证,国产货绝对不输洋品牌。”
中国品牌研究院统计显示,类似大宝、郁美净等产品利润往往仅维持在2-3%低水平,但独资、合资企业化妆品利润却高达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30%。尽管本土化妆品品牌占据了60%左右的市场份额,但是化妆品市场80%的利润却被国际品牌赚走了。
另一方面,“在品牌、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正在使外资企业的‘胃口’越来越大。”国际品牌研究学院副院长曾朝晖表示,随着这些企业目标瞄准三四线城市,无法提升利润的国内品牌空间,无疑将进一步受到挤压。他说:“在品牌时代,国产品牌要长期生存,不能再走薄利多销的老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