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周报中文>>> 经济瞭望 |
千亿企业年金告别自营 |  |
· 时间: 2007-02-01 · 本刊记者 谭伟 |
增值途径有待突破 据申银万国预测企业年金在今后每年新增资金将在800亿左右,到2010年,企业年金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10年后将达到10,000亿元。 但运营增值是中国企业年金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说:“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是个突出问题,买国债的回报率不到2%。以前,多采取银行协议存款,但随着老百姓储蓄率不断提高,银行对协议存款已缺乏热情。” 他指出,发达国家劳动者年轻时候建的个人账户,几十年后可能只有三分之一是本金,大部分是基金运营利润,因此企业年金关键是投资运营。 除此之外,资本市场是年金投资的另一重要场所。根据现有法规,企业年金计划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率将不能超过20%。假设一个年金计划的预期收益率为5%,目前的债券市场能够提供的收益率约为2%,“这意味着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必须达到10%以上的收益才能完成整个组合5%的收益,而在前几年股票市场表现不佳时,这样的要求是很难达到的。”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田仁灿说。 何平表示:“在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探索社保基金如何介入交通、电力、石油等高利润行业,或者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领域。” 但在现行法规苛刻的限制下,这一理想显然无法实现。王一佳也认为,中国的年金投资监管政策应遵循严格限制的思路,这与当前的资本市场发展状态相适应,为年金的投资安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王一佳建议,可以考虑在资产类别不变的前提下,放松对货币市场工具的最低投资比例限制。企业年金的负债特征决定了较长时间内不会面临较大的支付压力,最低投资比例的规定不仅限制了基金资产的增值,并可能导致基金的资产负债无法有效匹配,从而带来一定的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