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粮、油、肉市场价格翻江倒海,给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1月15日,参加广东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广东建立粮食储备、食用油储备、猪肉储备,并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恢复粮、油、肉票证供应制度。
他建议,可以在省级财政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储备,当物价涨幅过快的时候,把这些储备投入市场,然后通过发放票证方式,来确保低收入群体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急需生活品。比如,肉价过高的时候,给低保户发票,可以到指定的商场低价购买三五斤肉;粮价过高的时候,低保户也可以到指定的米店低价买到十几斤米。
政府部门人士回应,市场经济有自身的规律,物价上涨后,政府对收入家庭的价格补贴,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并不是最有效的长期途径。
有人质疑,在物质极其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可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市场经济时代,问题已经有本质的不同。目前的问题是,通货膨胀过快,部分产品价格偏高,需要通过提高生活保障水平来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并不存在总量严重不足,限额供应的问题。
而且,假如恢复票证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凭票购买的商品和发放对象的范围如何界定,计划价与市场价的转换比例,会不会出现倒卖盗卖扰乱市场的票证黄牛,会不会人为地制造新的垄断等。
穷人需要补贴
毕诗成(现代快报):所谓票据制度,是建议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常规储备,更好地保障社会底层人群基本生活水平,通过发放粮油肉票,即最低生活保证的凭证。票据,作为社会福利的一种形式,可以确保社会公平与公正。
去年11月,重庆某家乐福超市促销,结果现场发生踩踏事故,导致伤亡。更悲惨的是,那些被踩踏致死致伤的人,要么是下岗职工,要么是进城务工人员,要么是残疾人。通过这一事件,我们才能理解那些低收入家庭,在本轮物价上涨中面临着怎样的压力。诚然,不一定要恢复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制度,但是政府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补贴穷人建立更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李斌(信息时报):进步主义历史观曾经在特殊历史时期大行其道。这种观点设想,历史随时间演进, 呈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未来必然意味着进步。而恢复被历史淘汰的“票证供应制度”的建议显然是不符合进步主义历史观的要求。
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个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必需品供应”;而并非逆历史潮流,恢复计划经济,放弃市场经济制度。而是“在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储备,以便在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时期结合票证保证供应。”
因此,这个建议并不是历史倒退。过去经济体制下,票证的使用,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低下,物资供给匮乏,目的是控制消费需求。而当前的情况是,物价涨幅过快,使中等收入群体生活质量降低,低收入者更是不堪重负。换句话说,这并非限制消费的手段,而是对于弱势群体的补贴措施或者说是变相的“低保”政策。
自1月16日,中央政府宣布对粮油肉等商品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恢复粮油肉票供应”,有利于稳定物价,保证社会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