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本来就是国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探讨的是,在现代企业追求与传统文化提倡的东西相冲突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研究如何把国学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尽快总结出一套适合时代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形式?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相洲:大众关注学术本身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因为人们的需求不一样,包括爱看“超女”,或者去听“百家讲堂”,都是不同的需求。很多大众要能关心到学术,包括各种讲堂和活动,就是一件好事。
国学现在只有北大和人大两家国学院,网络媒介中有一个国学网,还有刚开通的百度国学频道,它们肩负责任重大。说具体一点就是梳理中国固有的学术,发扬民族优秀之精神,倡导国人生活应有之方式。
咱们说国学研究的是传统文化,但最终归根到目的上,是文化传统。什么叫传统呢?传统跟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传统是一个流动文化,是过去有的,现在仍然起作用的东西,这叫传统。传统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研究国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怎样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活法。这是国学的最大意义。
现在国内有不少国学研究机构,各地也办起了很多国学试点教育。出发点就是传承国学。
《北京晨报》撰稿人代小琳:人们对阳春白雪的国学采用一些“通俗”方式颇有些难以接受。其实大可不必。就拿“短信国学课堂”来说,既然我们承认国学的智慧,并且呼吁国学回归社会的声音越来越盛,那么,凭借现代化通讯手段,将北大哲学系教授们自身对国学语录的感悟传达给大众,而且收费并不离谱,无疑是值得赞赏的好事。
短信本身没有错,我们需要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依法严格管理,是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主导者的自律和社会责任感。如果能够搭建起健康有序的短信平台,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得到一个多赢的完满结果--就拿国学短信课堂而言,运营商与高校的收益不言自明,而每天得到国学语录熏陶的手机用户,也自是受益匪浅。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两次国学热。第一次是1992年左右,在高校中,国学在学者中渐渐复兴。而现在是第二次国学热,这是全民学国学,国学走出了象牙塔。企业家也开始学国学,中小学幼儿园开设读经课,21世纪后对国学的弘扬开拓起来了。我认为,用短信来推广国学对国学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国学产业化会让复兴国学走上歧途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楼宇烈: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个根本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当前国学热中面临的一个问题。现在许多国学教育为了谋利,将对象瞄准的是社会上的老板阶层。这势必牵引着国学走向文化产业之途。这提醒我们千万别将国学热当作一种时尚来追赶。
上世纪初国学的涌现是从我们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的。国学的兴起是反思西方文明所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在与反思传统文化相交织下产生的,它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主体。因而,从其出发点到所提倡、号召的,不管是形式内容,都是非功利的。
但是我们当前的国学热却有不同。国学热中的某些形式内容恰恰是考虑了功利性的。比如说使中国的管理更具有一些中国的色彩,于是国学便渗透在这样的需求里,因而势必使其带有功利色彩。这时的国学便是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在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