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焦点
中国古屋该不该“远嫁”国外?
· 时间: 2007-02-08 ·

7月份,坐落在中国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古宅“翠屏居”(古茶楼),尽管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因为不是“文物”,缺乏维修费用,并面临倒塌,屋主无奈,欲以20万元人民币将其整体卖给瑞典的一个茶商。此事一经媒体披露,当地政府随即将其鉴定为文物,叫停了这桩“跨国婚姻”。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63岁的“翠屏居”房主李益坤是这栋老屋的第九代传人,他在谈到出售“翠屏居”的初衷时说:“我家的古屋,当年仅雕花木刻就用了五六个工匠干了三年时间。这几年,我多次请政府对它的文物价值进行认定,均没有人过问。这幢房子每年的维修费要花2000多元,家里承担不起,政府又不出钱。既然国外有人要买,那只有卖了,尽管我也舍不得,但总比眼睁睁地看它倒掉要好。”

历史上,安徽省尤其南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商业较繁荣的地方,因商而富的人们兴建了众多做工精美的建筑,至今在这些地方还保存着许多古色古香、极具中国古典风格的民居、祠堂、牌坊以及桥梁等。但是,一些散落在乡间的古建筑正在因为没有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缺乏修缮经费而面临坍塌境地。

此前,安徽省已发生过古宅外卖事件。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古民居“荫馀堂”,经过7年多的策划被卖到美国。美方斥资1.25亿美元,将从“荫馀堂”拆下的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装进40个标准货柜,漂洋过海运至美国。2003年6月,“荫馀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

休宁县文化局局长储晓华介绍说,“荫馀堂”始建于十七世纪,由黄姓富商营建,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在此居住。根据当时的认定标准,“荫馀堂”无法进入文物行列。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如果不卖,最终逃脱不了坍塌的命运。

值得反思的是,最近,黄山荫馀堂徽文化研究院争取到近千万元资金,准备在原址重建“荫馀堂”,并计划逐步整体修复黄村,再现当年风貌。

对于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我们无力保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有观点提出,中国文物不仅仅面临着资金和技术导致的“无力保护”局面,更严重的是,许多中国人自己并不珍惜这些文化遗产。既然这样,还不如交给那些懂得珍惜的人(即便他们是外国人)去保存;而相反的观点则认为,我们有责任保护我们祖先的留下的东西,不应该交给外人来保存。

 

既然无力保护,外卖有何不可

《南方日报》高级编辑鄢烈山:因为媒体披露,仿佛一夜之间当地政府就改变了态度,主管文物的吴副县长郑重表态:“经鉴定,这幢古民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属于文物,根据《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绝不允许任何单位、企业和个人擅自对外进行买卖。”那还有成千上万的“翠屏居”怎么办?

有人说,中国在古民居保护方面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这不仅表现在皖南古民居保护不到位上,在不少大城市,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例如在北京,一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和四合院,在现代楼宇拔地而起时已经逐渐消失。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3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