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焦点
手机实名制,我们的隐私怎么办?
· 时间: 2007-02-01 ·

 

手机实名,更有利于保护公民隐私

陈金桥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一项好的制度在运行过程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这种担心是对手机实名制能不能取得很好效果的一种顾虑,譬如用户信息被泄露或被不正当利用、运营商的成本增加等等,对于这种实行手机实名制后可能会产生的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因此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实名制的推广包含四个阶段,一个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我们要把实名制的利弊权衡清楚,给用户带来最大利益和最小的风险,运营商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市场意义所在;第二个就是技术准备阶段,要实施手机实名制,一些设备和技术要研发新的软件,运营商要对内部系统譬如客户反应系统要进行调整;第三个就是正式实施阶段,实施初期会有一个过渡期,在这期间要区别对待增量用户和存量用户,对增量用户可以立即生效,而对存量用户可以规定一个过渡期,另外还要考虑各个地市的差异,但也要规定一个期限;第四个就是检验阶段,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有哪些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预见或者注意到的,我们要对所有的问题和意见进行评估和反馈来及时调整。
    我认为,只要大家认识是一致的,能明确各自的权责,各方的利益就不会起冲突。

 叶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在我看来,消费者适度公开个人信息,并不等于侵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就像房屋出租方总要了解承租方的情况一样。推行手机实名制后,开机入网手续也会稍加复杂,但这是手机用户正常使用而要付出的合理成本。如果单纯仅为减低开机入网成本或者方便省事而省去必要手续,或许还会引起更多实际问题。试想,机主想投诉电信公司的服务质量,但却可能因为手机机主难以证明所使用手机号码的正当性,处理投诉也会遇到各种麻烦。
    用户将个人信息交给运营商,是出于对运营商的信任,但运营商也该向用户显示信任。我想,推行手机实名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运营商滥用用户的信任和信息,给用户带来更大的麻烦。这是相关部门制订规则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熊培云 (东方早报): 有人说,搞实名制会妨碍中国人的通信自由。关于这一点,我看未必。现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南非等国家都实行了手机实名制,如果这些国家的民众真的因此失去了通信自由,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呢?显然,公民通信是否自由,和是否实行实名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我们看到,互联网上那些匿名发布“有害信息”而被指涉嫌犯罪的人,并不会因为匿名而逃脱电子警察的追捕。换句话说,匿名式自由表达增加了社会控制的成本,而不能真正成为自由表达的条件。相反,我认为,一个社会需要起来保卫的通信自由,是直呼其名而无所畏惧的通信自由,是可以在电话里大声说话的通信自由,而不是偷偷摸摸、前怕狼后怕虎的通信自由。

 胡健 (中国青年报): 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手机实名制作为一项涉及到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政策,面临激烈争论在所难免。这不仅凸显公民权利意识的高涨,也折射了政府行政理念的变迁。关注手机实名制,并非局限于对违法短信、垃圾短信的围追堵截,更是对一项公共政策的正义性考量。
    具体到手机实名制,尽管尚无相应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明文规定,但其并没有违背《居民身份证法》等现有法律法规的立法原意,应属“合法”。在尝试了多种治理措施没有取得成效的前提下,推行实名制应对违法短信、垃圾短信,确属“必要”。一项公共治理政策符合必要性原则,就具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但其进入执行环节之后,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实质上的合法性,即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
  
    陈杰人 (南方日报): 众所周知,为了保障某类服务的顺利和高效,服务提供者通常都需要用户或消费者提供必要的基本个人资料,以便于服务和管理。比如,在银行业中,银行要求开户者提供真实的身份资料,以便查询,也便于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显然,银行用户资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存款余额数字,都属于高度机密的个人资料,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多数人是不希望被透露给公众的。但时至今日,我们很少看到有人抱怨说,银行要求客户提供实名资料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因为,大家默认了一点,那就是银行会自觉而有效地为客户保守秘密,除非法律规定的情形需要透露给相关机构的。
    事实上,手机实名制并不是新鲜事物,在标榜自由的美国,绝大多数手机用户都被要求登记身份资料,且有安全号和信用卡号。但美国人并没有觉得这是对信息自由的限制,因为在那里,个人的信息是被严格保密的。
其实,实名制本身并不构成对信息自由和通讯自由的挑战,只要管理得当,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