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环球观察
尊重彼此核心利益 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本刊记者 吴彦飞 · 时间: 2009-11-24 ·

 

媒体上曾有这样的戏言,中国人一生气,欧洲人将买不到圣诞树。但如果反过来想,如果欧洲人取消中国圣诞树的订单,那成千上万的中国工人也将失去工作。毫无疑问,这样双输的结果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依然脆弱的环境下。

危机更能让人懂得同舟共济的道理。 11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上,双方的智库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合作和倾听的诚意。大会主席、中国外交学会会长杨文昌表示,作为人类文明起源的两大地区,中国与欧洲应该相互倾听彼此的关切,相互学习借鉴,以应对共同的挑战。欧方智库代表、匈牙利前总理迈希杰在发言中则表示,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一场世界观的危机。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各国必须学会尊重别国的发展道路和选择,不应该在对方面前显示优越感。

此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主要讨论了“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欧洲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及“中欧在气候变化及能源环保领域的合作”等议题。研讨会将汇聚双方智库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给本月底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作为参考。继今年五月因故推迟的第十一届中欧峰会恢复以来,这将是半年内举行的第二次中欧领导人会议。外界普遍将此次峰会看做中欧关系进入积极交往阶段的标志。

中国和欧盟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去年达到4255.8亿欧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欧盟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主权国家联合体。双方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欧盟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两个席位,中方也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这个意义上,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双边关系。在开幕致辞中,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指出,中欧合作对世界的持续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如何解决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是本届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认为,减少贫困和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两大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配合。

在减少贫困方面,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数据表明,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总数已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了2007年的1500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也迈入了世界碳排放大国的行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家。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强调自己的发展权和在气候保护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雷斯科特的支持。他认为,气候污染究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富裕的国家在历史上的高排放而造成的。 他支持按人均排放水平确定每个国家在减排方面的责任。按照这一标准,中国人均碳排放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 普雷斯科恳切地呼吁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和欧盟携手,促使各方就气候保护的大的原则达成一致。

在谈到气候问题时,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更多的是从技术角度分析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他说,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占主体地位,清洁能源的比重较低。因此,发展核能、水电和在农村地区开发生物能源是今后中国将着重关注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欧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他希望通过欧方提供技术,中方提供市场的方式加强双方在新能源和环保技术领域的合作。

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是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之一。

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吗?

布鲁塞尔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tanley Crossick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实用主义,是反复实践、渐进式改革的过程,是包含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特征的混合经济。在中国,国家掌握着经济的战略方向,政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同时又绝不允许外来因素干扰政府决策。 这一模式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同基于民主化和理想主义的美国模式相比,由于它更重视当地情况,因此在中国的实际效果也更有效。但同时他也提醒,如何纠正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应对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处理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是决定中国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的关键。

对中欧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一些敏感话题,如西藏问题、人权问题、对台军售等问题,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柏思德提出,是否可以建立一种机制,将政治问题和经贸问题分别处理,使中欧经贸关系不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呢?对此,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引用李克强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回答,那就是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基础上,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水平,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