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环球观察
外交原则:独立自主
· 时间: 2009-09-03 ·

第五,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中国的国内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远亲不如紧邻”,“唇亡齿寒”,这些格言是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历史经验的写照和总结。作为一个大国,中国陆海边界长,邻国多,情况复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从邻国开始的。缅甸和印度分别是第一个承认和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民族主义国家。中国在发展与邻国印度的关系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向世界各国倡议。根据这样的原则,中国与邻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了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历史遗留问题。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苏联在推行霸权主义时无不从中国的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反对和击退这些威胁,曾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任务。正是采取了积极的周边外交政策,将这些威胁击退之后,中国的国家安全才一步步得到巩固。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关系急剧变动的背景下,中国更加重视同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江泽民主席明确指出,“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们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本着顾大局、讲友善、有克制,增信释疑、增进友好精神,中国同东盟各国,日本、巴基斯坦、越南、韩国、蒙古等周边各国都达成或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协定。本着睦邻友好、维护和平与稳定,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与一些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或者达成了协议实现了边界的和平,或者即使问题还存在,也达成一致将问题搁置起来,不妨碍保持国家之间和平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由于中国执行重视和一贯坚持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策,中国的周边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第六,实行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设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和贸易往来。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大国不承认新中国政府,对之实行了孤立和“遏止”的政策。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又操纵西方国家对中国执行封锁政策,使中国的对外交往仅限于与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间。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也被割断。后来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世界隔绝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随后,中国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对外实行全方位的开放,逐步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86年中国申请恢复在被称作是经济联合国的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一时间内,中国广泛地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参加或签署各种国际公约,对已经签署和批准的国际公约,采取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履行其义务,向联合国提交有关公约的执行报告,接受联合国的审议。在多边国际组织和机构中,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对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主张,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十多年来的中国外交,随着国际风云变换经历了一系列的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和变化,独立自主等贯穿中国对外关系始终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在变化中经过不断的充实、发展,更加完善,赋予中国外交丰富的内涵,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国外交独特的风格。(张清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