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环球观察
张德广: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上合组织的中亚
· 时间: 2009-07-03 · 本刊特约记者 李滔

 

6月14至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叶卡捷琳堡峰会和“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并对俄罗斯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上合组织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中俄关系的发展对国际格局有何影响?就这些问题,本刊近日专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驻俄罗斯前大使、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

 

《北京周报》:您如何评价上合组织的意义?与建立之初相比,该组织有何变化?

张德广: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会晤,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那时,组织还没有宪章和常设机构。当时大家都不了解,也不看出上合组织的未来。2003年,上合组织常设机构上合组织秘书处成立。2004年,另一个常设机构——地区反恐机构成立。经过最初的发展,上合组织有了自己运行良好的组织系统。2002年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2007年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上合组织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之后,上合组织论坛、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和上合组织银联体相继成立。经过8年的时间,上合组织已相当成熟和完善,并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国际区域合作组织。

按人口、地域讲,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从地区讲,在欧亚地区20多个国际组织中,上合组织是最具发展潜力、前景最被看好的组织。在上合框架下,政治、安全、经贸、交通、通讯、运输、能源、农业、卫生、环保等领域的合作都已起步。从作用上讲,上合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促进成员国之间经贸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上合组织的中亚,甚至不能想象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中没有上合组织。

上合组织是在摆脱冷战两极格局束缚的背景下成立的。成员国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区域组织模式,也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原则,具体说,就是上合组织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它完全推翻了西方国际关系的理念和模式。西方国际关系理念强调利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而上合组织强调平等的、互利共赢的关系。上合组织还强调不针对第三方,这和北约截然不同。所以,有人说上合组织是“东方的北约”是没有根据的。“上海精神”代表着时代精神,国际秩序发展的方向,起着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北京周报》:这次金融危机对上合组织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发展目标有何影响?

张德广: 金融危机对上合组织成员各国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促使成员国思考自己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向。对中国来说,如果过分依赖外贸,内需缺乏后劲,经济也很难持续发展。中国赞成货币多元化,国际储备不应该仅仅是美元,人民币有潜力逐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金融体系应该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

当然,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全是负面影响。它在很多方面也刺激了合作的发展,比如,危机促使各个国家认真思考,从而推动金融领域的合作。同时,也对其他领域的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动力。比如,有的国家资金困难,而有的国家有余,大家可以互通有无。中国给俄罗斯250亿美元贷款,俄罗斯用这笔资金可以开发它的油气资源。反之,能源开发跟不上,俄罗斯的国家收入可能会进一步减少,金融危机对它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更大。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也有类似的合作。

我做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的时候,曾建议建立一个上海合作组织基金,为落实各种项目,解决资金问题。但当时推行非常困难。现在有消息说,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态度有些松动。将来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银行。

金融危机给人的启示就是要共同来应对才行。这更加强调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北京周报》:上合组织内既有能源供给国,也有能源消费大国。上合组织能为成员国提供怎样的合作机会,来降低由国际能源价格剧烈变动带来的冲击?

张德广: 能源合作一直是上合组织优先合作领域。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中,有该地区的能源生产国、运输国和消费国。各国在勘探、开采、运输、消费各个环节都有很多合作机会,应该优势互补,平衡需求,照顾到各方利益。俄罗斯现任总理普京曾经有过一个建议——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各国官员、企业家和学界在这个平台上坦率交流意见,表达各自的关切,提出自己的需求。目前,能源俱乐部还在酝酿过程中。

 

《北京周报》:在上合框架下,成员国在生态领域会有哪些合作?

张德广: 目前,生态合作是个弱项,但各国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我希望今年的总理会晤时,能给予生态、环保问题更多关注。

中国在刺激经济发展的方案中,在生态安全、环保、民生方面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精力,把生态安全的思想纳入了发展战略。没有生态安全、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今年12月,第一届全球生态安全大会将在柬埔寨召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生态安全研究中心有计划从学术层面推动上合组织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发展。

 

《北京周报》:今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您怎样看待当前的中俄关系?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大力推动下的双边大型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张德广: 前几年,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后,两国的政府间关系、安全关系和经贸关系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人民之间的接触还显不够。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都很重视这个问题,组织了大规模的国家间活动,包括国家年、语言年活动,各方都有几百个项目参加。这些活动大大提升了民间参与度。去年四川地震之后,千余名灾区儿童赴俄疗养,受到俄总统的接见。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过去,俄罗斯社会各个层面对中国不但了解少,还有很多误解。“中国威胁论”在一些群体中很有影响。去年,俄罗斯的民调显示,中国被认为是对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许多人来到中国,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中国政治、经济的稳定,认识到中国对俄罗斯不构成任何威胁;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也因此得到了加强。从这个角度讲,这几年的大型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今后能继续做下去。事实上,能做的事情也非常多。比如,媒体的交流,青年学生的交流,老人的晚年生活交流,等等。总之,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各种合作交流中。现在,中俄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对俄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现在太缺少高水平的俄语人才了。

 

《北京周报》:美国学者提出的“G2”概念,在俄罗斯的学者中引起了许多讨论和担忧。您怎样看待“G2”?中俄关系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应该怎样定位?

张德广: 如果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重要性来讲,他们确实是两个大国。但如果把“G2”形成理论,用于国际关系,那就值得好好分析。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大大提升。美国现在提出“G2”的理论,也说明了对中国的重视,希望与中国合作的愿望。奥巴马政府成立以来,也很看中两国合作。有别于前几届美国政府的只讲战略对手的竞争,奥巴马政府看到了国际局势的改变,美国的作用和地位的改变,以及面临的问题。他需要和中国合作。如果是从这方面理解,美国学界提出“G2”的概念也无可厚非。实际上,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中美合作也很难解决。

但另一方面,如果用“G2”来做将来世界国际关系的架构,用它来指挥全世界,解决全球问题,就是完全错误的。现在,美国一家领导不了世界,因此,希望拉上中国来共治世界。这不但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做不到的;同时,也同中国的外交理念格格不入,因为它实际上是霸权主义的变种,只不过不是一个国家的霸权,而是两个国家的集团霸权。中国反对一个国家的霸权,也反对两个国家的集团霸权。中国认为世界上的事务应该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任何一个国家,两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都不能解决全球的问题。

俄罗斯学界反应强烈,认为这等于把俄罗斯边缘化。中美共治世界,俄罗斯被置于何种地位?同时也给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打上了问号。俄罗斯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完全自然的,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不仅俄罗斯,欧盟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温总理5月20日在布拉格批驳了“G2”的理论,明确表示中国不能接受这个理论。这个理论也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中国的学者多数也不赞成这个观点;个别学者强调的角度不太一样,但他们不能代表中国政府。

当今的世界仍然是一个多极化加速发展的世界,不是一两个国家就能够改变这种大趋势的。各国应该协商来解决问题,中美两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美两国就担负着很重要的责任。如果在金融危机问题上中美不进行合作,对全球都有负面影响。但中美合作不是唯一,还要靠各国的合作,“G20”国家、“金砖四国”的合作,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总之,在“G2”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是行不通的。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