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环球观察
梅德韦杰夫任内的中俄关系
吕 翎 · 时间: 2008-06-03 · 王郦久

2008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谈结束后胡锦涛(右)与梅德韦杰夫(左)在中俄双方的签字仪式上致酒.(武治义)

 5月7日,俄罗斯新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正式宣誓就任,俄政治开始进入“梅-普组合共治”的新时期。梅普组合的突出特点是将保证俄继续执行普京时期既定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路线,带领俄罗斯走向新的繁荣和强盛。中俄关系也必定会在未来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梅德韦杰夫访华正是保障这一趋势的重要一步。

 

中俄关系是俄外交的重要成就

过去八年,普京作为总统领导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国家振兴战略和计划,取得令俄国内外叹服的成就。梅德韦杰夫作为普京总统的办公厅主任和政府第一副总理,是该战略和计划的重要参与制订者和具体落实者之一,也正因如此,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因“振兴俄罗斯的共同事业”而再次携手,以新的名称顺序和新的角色结成新的“权力核心”,,最终形成俄政坛上的“强强联合”。这是俄罗斯政治家们为保障政权平稳过渡和强国事业的连续性而所做的精心安排,也是俄政治生态发展的自然结果。在这个组合中,梅普既会在日常密切磋商的基础上,继续共同制订和实施国家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同时也会按照宪法规定扮演好各自所承担的政治角色。

由于梅德韦杰夫曾是普京执政团队的重要成员,普京主持制订和实施外交政策时,梅是积极参与者和执行者之一,因此他熟知并认同这一政策特色符合俄国家利益和国情实际,继承和发扬也在情理之中。中俄关系在我国领导人与叶利钦和普京两任总统的不懈努力下,走过了由建立“正常国家关系”、到“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由“建设性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攀升历程。现在中俄政治互信水平已与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贸易由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11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约480亿美元,双边人员往来由1992年的几万人达到2007年的300多万人,边界问题彻底解决,边地合作蓬勃发展,两军各类交流日益频繁。2006年和2007年互办“国家年”活动更使两国民间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空前水平,2005年的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和2008年的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把两国人民的相互的情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两国各层各类的交往如同细雨不断浸润着双边关系,稀释着彼此间的不解和误解,使双边关系之树根越扎越深,枝叶越来越茂盛。2007年俄民意调查显示,中国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最友好国家”之首,这是中俄两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精心培育的结果,也是俄外交的重要成就之一。

 

梅德韦杰夫将积极推进中俄关系

梅德韦杰夫在当选总统前就负责对华事务,是俄政坛真正熟悉中俄关系的政治家之一。他曾担任中俄总理会晤委员会俄方主席,2006年和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他任”俄方筹备委员会主席。期间他多次访华,经常与中国领导人会晤,并与中国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代表交流,特别是2007年他专门作客新华社“强国论坛”,与中国网民就中俄关系和相互关心的各类问题交换意见,其坦诚和真挚以及对中国的了解之深给网友们留下深刻印象。现在中俄关系面临在高水平上如何继续推进的问题,毕竟双方既有共同利益需要合作,又有各自的国家利益需要协调,况且在发展双边关系中,正在面临并且还将继续出现一些新问题,这些都是两国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必须携手才能解决的。

从目前看,在梅德韦杰夫任总统的未来四年,中俄双方需要倾心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继续通过两国领导人的定期会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不断加深两国间的政治互信和民意友好情感,做到在任何涉及两国的重大问题上都能相互予以宝贵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切实解决双边经贸合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自2007年出现的中国贸易顺差扩大过快、俄罗斯对华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减少、能源出口价格超过中方预期、双方相互投资增长缓慢等,以保证双方在2010年实现贸易额超过600亿美元的目标;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开展包括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两国举办的“俄语年”和“汉语年”等活动,加强边境地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协调,使两国在“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四是继续加强在国际领域的合作,保持目前双方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区域性组织中的密切磋商和配合,共同促进朝鲜半岛“六方会谈”、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完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

近年来中俄关系能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双方都能“以诚相待”,不把“政治问题商业化,商业问题政治化”,而是放在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大局去考虑和解决。相信本着这一原则,中俄关系必定会在未来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梅德韦杰夫访华正是保障这一趋势的重要一步。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