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和默克尔
现在可以确认,即使我们不说“伊拉克就是美国的又一个越南”,伊拉克战争也肯定是美国短期内无法难以自拔的一个泥潭。这场战争挫折大大折损了美国的实力(既包括经济、军事投入的所谓“硬实力”,也包括美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形象在内的所谓“软实力”),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外交理念的调整。
拉姆斯菲尔德的离职,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中“新保守主义”思潮的退却,美国外交日趋回归现实和理性,美国“利益”而非新保守主义的“价值”再次占据上风,美国更多地倚重国际多边机制,谋求在一系列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上取得进展。而在美国可以倚重的力量中,欧盟,特别是英、法、德三大国无疑是重中之重。在几大国领导人更迭后,布什政府迫切希望得到新领导人的支持。因此,萨科齐和默克尔的来访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布什政府的一场外交盟友秀。
美欧双方都认为,大西洋关系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有深厚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利益。不过,尽管它们共同认属于一个共同的“西方阵营”,但双方在武力使用、全球治理、气候环境,以及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上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欧元逐渐和美元分庭抗礼,欧洲人把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向外传输,美欧间出现了矛盾。
在伊拉克战争之前,美国声势达到顶峰的时候,美国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曾有一个比喻说法:现在是美国人在开车,欧洲不要想抢其手中的方向盘。美国正处于困境和需要盟友的时候,欧洲,特别是几个欧洲大国很希望抓住这个机会,去影响这个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欧洲人很会运用一些规范手段来宣传自己的理念,比如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前美国副总统戈尔,表彰他在环保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有助于促进美国人的环保意识。此次萨科齐访美,在国会演讲时非常有技巧地请求美国“领导全球对付气候变暖”,即充分展现出欧洲人的灵活手腕。
一个平等的大西洋关系?
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事务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曾经坦白地表示:欧洲要与美国建立更加平等的盟友关系, 美国应学会如何同欧洲合作,“不仅允许盟友参与政策的实施,而且还允许其参与政策的制定.”这句话集中体现了欧洲对美欧关系的期待,是欧洲希望美国能够在平等基础上更大程度接受欧洲这块“旧大陆”的金玉良言。萨科齐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中呼吁美国人“信任欧洲”,不要害怕一个“强大的欧盟”和一个有着“独立防务认同感”的欧盟,因为在应对不断增多的地区和全球危机中,“北约不可能无处不在”。萨科齐一方面大谈“法美现在是盟友,将来也永远是盟友”,另一方面又强调自身及欧盟防务建设的独立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萨科齐对美的亲热言论绝非表明法国已放弃自己原有立场,而是为了自身利益所采取的现实步骤。
当前的美欧关系正象萨科齐在大选获胜时的感言:“我想对我们的美国朋友说,他们可以相信我们的友谊。”但是,“友谊也意味着接受和你的看法未必完全一致的朋友。”
的确,美国和法德英等三个欧洲大国领导人“温暖”的言辞,掩盖不了美欧在诸多实质性问题上看法仍然不一的现实:美国对伊朗的态度日趋强硬,警告伊朗必须尽快利用更多事实来证明其没有试图发展核武器,否则它受到的将不仅仅是制裁。而法、德则担心,一旦对伊朗实行制裁,很可能会重演当年伊拉克战争的一幕。在伊朗和中东有重要利益的法、德领导人因此而主张运用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它们均强调军事行动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在阿富汗问题上,美国与法、德等国的长期争议也未能解决,美国对法、德两国军队在阿富汗的布防颇有微词。萨科齐虽然表示,法国将和美国在阿富汗并肩战斗到战争结束,默克尔也承诺向阿富汗增派培训人员,但两国均无意向战事频繁的阿富汗南部地区增派军队。同样,在气候变化、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以及欧洲十分关注的弱势美元等问题上,美国也无意改变其现行的政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