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环球观察
中韩经贸将再上新台阶
· 时间: 2007-04-24 · 徐长文

今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又是友好交流年,双方将举行各种活动,特别是4月中旬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对韩国的成功访问,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经贸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2005年两国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达到1 343亿美元,预计2007年将达1500亿美元左右。韩国已是中国国别贸易统计中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韩贸易已经超过韩美贸易,连续三年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自2002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现在两国正在就建立FTA关系进行研究,建立FTA后,双方关系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化。

中韩经贸发展的主要特点

(1)贸易快速增长。新世纪以来,中韩经贸发展迅速,6年来贸易以年均26.2%的速度增长,不仅高于同一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4.9%的水平,更高于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1%的速度。同时,也高于同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EU(25.0%)、美国(23.7%)、日本(16.6%)的年均增长水平。2006年,中韩贸易达1 343亿美元,而1992年中韩建交时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发展速度之快远高于中日和中美贸易。中韩贸易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新世纪以来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年均在9.7%,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也在4.6%的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国关系全面发展,韩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韩国商品竞争力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价格上较适合中国市场,售后服务也令消费者满意。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五是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带动了韩国产品和相关零部件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返销到韩国市场,增加了对韩国的出口。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近六年来,中国从韩国的进口年均增长26.6%。另据韩国的统计,200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2)中国对韩出口主要商品大幅度增长。近年来,中国对韩国出口主要是机电音象设备及部件、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植物产品和化工及产品六大类商品。以2006年为例,对韩国出口的六大类商品中,除矿产品和植物产品略低于上年之外,其他产品均大幅度超过上年水平,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贱金属及制品,两年连续大幅增长,2006年又增长47.9%,金额达97.2亿美元,已成为对韩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其次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比上年增长25.0%,金额达146.3亿美元,仍是对韩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三是自2003年开始化工及产品已取代植物产品成为对韩国出口的第五大类产品,以粮食为主的植物类产品退居第六位。四是对韩出口增长缓慢的纺织原料及制品,去年一举增长27.3%。产生结构性变化的原因是,随着韩国经济发展,对部分商品需求增加和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急剧扩大,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又返销回韩国市场,促进了对韩国出口增长。这六大类商品对韩国出口比上年增长25.9%,成为2006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3)两国经济互补性增强。中国从韩国的进口增长也很快,其中金额最大的六大类商品,在上年增长23.4%的基础上2006年又增19.5%,占从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90.9%升至92.2%。这些商品是,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化工及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矿产品、光学医疗仪器。自2003年开始纺织原料及制品被光学医疗仪器所取代,并成为中国从韩国进口的第二大类商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及工业产品的位次也分别由2002年的5、6位跃升到近两年的4和3位。这是两年来,中国从韩国进口商品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

两国进出口商品的变化表明,贸易结构进一步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方向提升,两国经贸关系已经进入水平分工的新阶段。

(4)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再创新高。随着两国贸易的扩大,中国的贸易逆差持续增长。2001年,贸易逆差是100多亿美元,到2006年,逆差已经高达453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最多的国家。根据韩国的统计,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首先是结构性因素,世界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再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三是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的开拓不够,不能根据韩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在中国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对韩出口;四是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对从中国进口却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是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面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实际上,两国在贸易上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因为在进出口商品中,70%以上是工业制成品,说明双方互补性强。只要双方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注重从对方的进口,两国完全可以在几年内实现均衡发展。

(5)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踊跃。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1年以来,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六年中投资项目年均增长16%,实际投资金额年均增长20%多。2004年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达62.5亿美元,居当年各国投资之首。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的54.5亿美元、美国的39.4亿美元的水平。近两年韩国对中国的投资除实际投资金额低于日本外,投资项目和合同金额均是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现在韩国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尚未投资的企业也有很强的投资欲望。据中国的统计,截止2006年底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实际金额达348.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新加坡之后,第四大投资国。而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发表的统计,自2002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对象国,到2005年底,韩国实际在中国投资15 510个项目,累积金额达214.7亿多美元。

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吸引了包括韩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到中国投资,而且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华东和华南地区更是成为韩国企业投资的理想之地。韩国企业对中投资的问题主要:一是中小型项目多、大项目少、多为劳动密集型项目,说明韩国企业对中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但是近年来投资项目趋于大型化,如2000年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只有93万美元,而2005年则达到323万美元,表明韩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对中国投资增加,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所提高。二是由于对中投资的多为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不够,产生的纠纷较多。但是近来由于加强了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明显改善。

中韩自由贸易区呼之欲出

中韩是近邻,几年来高层互访频繁、人民往来增加、友好关系不断增强。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强,今后两国经贸发展将更加广阔,这是因为:

(1)相互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促进贸易的发展。今后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继续增加,而随着韩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引进外资观念的变化和对中国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强,中国企业对韩国的直接投资也将进一步增加。对韩国投资虽然有劳动力成本和物价高等不利因素,但是企业对外投资不只是降低成本,还有获得技术、市场和流通渠道等多种需要。现在中国企业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和金额还很小,到2006年底投资额只有9亿美元。但是随着相互投资的增加,将促使两国贸易均衡扩大。2001年至2006年的六年中,中韩贸易以年均26.2%的速度增长,今后中韩贸易即使按15%的速度增长,再过五年即到2010年时,两国贸易便可达到2000亿美元的水平,将提前两年实现两国领导人希望达到的目标。而且两国建立FTA关系后,经贸发展的步伐会更快。

(2)加强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有利于经贸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中韩两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学术交流频繁进行,对双方经贸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了双方经贸的顺利发展。

(3)开展广泛交流有利于增强友好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在广泛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如,两国在旅游、教育、信息、环保、科技等领域都有很多合作,加强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相互理解和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加强。

(4)中韩建立FTA将促进两国经贸发展。温总理访问韩国时也表示,建立中韩自贸区对两国经贸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韩方表示与中国签订FTA将会是下一个重点;韩总统卢武铉说,以积极心态和最大的诚意推进中韩FTA。目前,两国自贸区民间联合研究已经结束,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也已经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果。相信两国建立自贸区后,随着“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等的实现,两国的经贸乃至友好关系将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商务部经贸研究院亚非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