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时说:如果说安倍首相去年10月访问中国是一次破冰之旅,我希望我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成为一次“融冰”之旅。与此同时,正在中国访问的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与日本公明党干事长北侧一雄则呼吁中日两国要化解像“流冰”一样大大小小的摩擦,通过确认共同利益来消除双方当前的忧虑。
可以说,破冰、融冰、化“流冰”,形象地体现了当前中日关系打破过去5年多来的僵局,再次走向正常化,继续巩固与发展两国关系好转势头的新局面。
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日关系
胡锦涛主席一再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和世代友好的角度,认识并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2006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访华之际,两国领导人就确认要发展“战略互惠关系”。在今年1月下旬举行的第七次中日外交对话也从“综合政策对话”提升为“战略对话”。这意味着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日关系日益成为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的共识。
站在“战略高度” 的一个最重要涵义就是摆正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处理像“流冰”一样大大小小的摩擦的场合,应当努力贯彻“局部是隶属于全局的东西”的战略思想。当然,全局不能脱离局部,重要的问题是,在处理局部问题时必须要有全局观念。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中日两国要友好要合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双方的使命,也是当前现实赋予我们双方的使命。不管中国谁当政,也不管日本谁当政,都不能违背这一点。尽管某些时候对某些问题中日双方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产生一些困难,但这对中日友好的大局来说,都是暂时的、枝节的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中日友好“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
从战略高度看,中日友好是两国关系的“大局”,中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则是局部性的、暂时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着周恩来提出的“求大同,存小异”的思想,使“局部”服从于“大局”,不要因为“问题”而损害“友好”,不要因为“小异”而抹煞“大同”,不要因为“局部”而颠覆“大局”。无论是历史问题,还是东海问题等等,我们都应该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妥善处理两国友好与“两国之间的问题”这一对关系。应该吸取2001年以来日本前任首相坚持年年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化两国矛盾,导致中日政治关系陷入僵局的教训。
我们相信,中国总理时隔七年的访日之行必将是一次成功的、历史性的访问,两国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维护两国关系的热情一定能够融化两国之间的坚冰和流冰;中日关系的严冬已经过去,春天正在来临。
中日关系的改善归功于人民
中日关系属于人民;发展中日关系为了人民,改善中日关系依靠人民,特别是近来两国关系的好转应归功于人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中日关系属于谁?它不属于哪个超级大国,不属于那些无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政治家,归根到底,中日关系属于中日两国人民,中日友好归根到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
发展中日关系为了谁?它不是为了哪个超级大国的什么全球战略的需要,不是为了哪个政党增加选票和提高支持率的需要,归根到底,发展中日关系是为了中日两国人民,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两国人民彼此和睦相处的愿望之所在。与此同时,一个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也符合亚洲各国人民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
发展中日关系依靠谁?当然要依靠两国人民。正是中日两国人民创造了中日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推动了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谱写了中日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近来中日关系趋于好转归功于谁?尽管明智的政治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是明智的政治家体察民意所采取的行动。归根到底,中日关系好转归功于中日两国人民。从日本方面来讲,正是日本人民强烈要求改善对华关系,才促使两国关系“雨过天晴”。比如,去年11月28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舆论调查表明,在有关“日本最需要加强关系的国家是哪国”的问题上,有35%的受访者选择中国,该数字超过了选择美国的33%。任何有头脑的政治家不能不在两国关系问题上做出顺乎民心的决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