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正值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两国同处亚洲、彼此为邻,都是亚太地区不容忽视的巨大存在。中日关系的走势,关系到两国地缘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7年的中日关系将围绕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巩固和扩大双边关系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充实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内容、警惕和防止不良因素的干扰和破坏而展开。
2006年10月以后,由于日本新当选的领导人调整了其前任的错误做法,事实上搁置了对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参拜,并在就任首相后首选中国出访,同中国领导人成功举行了会晤,中日关系开始回暖。
中日双方经过反复沟通与折冲,已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达成一致,开始重建互信。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视并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两国领导人达成的这些重要共识,为今后中日关系的持续改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使得中日关系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在保持政治互信的前提下,双方将开展包括主要领导人在内的高层互访,同时,两国高层亦会利用多边场合进行会晤,不断巩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为双边关系的持续改善和发展提供政治动力,在两国外交、经济、安全领域展开磋商与对话机制。在东北亚地区面临“核扩散”威胁的严峻情势下,中日两国可以同各有关方一道,密切合作,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目标,在此基础上促使半岛局势的全面缓和。
2007年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要求双方高度重视和谨慎处理历史与台湾问题。日本现任领导人鉴于内外压力、国际关系变化、以及推进实施国内政策目标的需要,调整了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做法,使得冰封已久的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开始解冻。但同时,日本现任领导人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所采取的“表态模糊、事实搁置”的做法,尚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对两国关系改善的隐忧。日本领导人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旦出现摇摆无疑将再次陷中日关系于停滞。
日本在华遗弃化武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期间犯下的严重罪行,日本“遗华化武”至今仍对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与中国的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和危害。日本政府在1999年7月与中国政府签署的《关于销毁中国境内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备忘录》中承认在中国遗弃大量化武的事实,并承诺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所规定的义务。日本应该按照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的规定,尽快启动“遗华化武”的实质性销毁进程。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中日两国在1972年9月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中载明,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在两国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日本政府更应恪守承诺,秉持“一个中国”的法理与原则,不与台湾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更不能纵容支持任何形式的“台独”。
2006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达570亿美元(截至2006年10月),中国对日投资也在起步且增长迅速。同时,两国民间交往活跃开展。两国关系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和改善了双边关系与地区局势,为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双方关于科学技术合作如节能、环保、通讯、金融、能源、高科技等将成为互利共赢的新领域。教育、文化、体育、传媒等领域的交流将活跃展开,将双方公众的相互任知度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亚太地区经济与安全形势的变化,给中日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中日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东亚国民生产总值的80%,两国人口和双边贸易额分别占东亚地区70%和60%以上,中日已经互为最重要的经济伙伴。2007年中,中日两国完全有理由为推动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做出建设性贡献。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东亚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