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环球观察
合作共赢的中非互利友好关系
· 时间: 2007-02-01 · 贺文萍

 

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的中非互利能源合作

     可能出于妒忌,也可能由于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情结仍挥之不去,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能源方面的合作近一段时期以来引来了不少西方媒体的“特别关注”。它们不断鼓噪有关中国“攫取”非洲石油资源、在非洲搞所谓“经济新殖民主义”的论调。甚至每逢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不管这些非洲出访对象国有无资源,这些西方媒体往往一律把这些旨在加强中非友好互利合作的出访贴上“能源之旅”或“石油之旅”的标签。
     的确,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确实需要进口石油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自1993年中国成为纯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加快了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步伐,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对此,我们也从来不遮遮掩掩,也根本无需遮遮掩掩。
     事实上,和早年西方殖民者依靠刀与火的血腥野蛮掠夺来攫取非洲资源的做法根本不同的是,新时期的中非能源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完全是建立在中非相互需要、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的。就拿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访尼日利亚期间与尼达成的石油开采协议来说,尼方向中石油集团提供的4个区块的油田开采许可证,两处位于富产石油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另两处则位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尚未开发的乍得湖区域。在这些区块开采石油,不仅对欧美石油跨国公司在尼的石油利益不构成任何威胁,而且能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入,帮助尼日利亚勘探和开采未知的石油处女地,实现投资来源的多样化。不仅如此,中国还承诺投资40亿美元用于尼日利亚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供500万美元用于购买抗疟疾药物、帮助培训尼日利亚人控制疟疾和禽流感并在技术上进行合作。
     目前,几乎所有尼日利亚石油生产都被西方五大跨国公司控制。一些尼日利亚学者注意到,西方国家除了在有战略意义的石油领域投资外,对尼日利亚的制造业没有兴趣。西方石油公司在开采石油过程中,不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致使采油区遭受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恶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特别是多年来因石油公司疏于对输油管道的更新和维修,管道漏油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渗透进土壤,使得昔日良田如今变得草木不生。
     而中国公司在能源合作之外,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电力、通讯等领域与尼展开了全面合作。中国企业在尼办厂,教给当地人技术,生产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2006年初,尼政府和中国广东新光国际集团签署了一项总值达20亿美元的改善尼铁路系统的协议。2005年,尼日利亚向中国的非石油产品出口为尼创汇5亿多美元。
     再看西方舆论热炒的中国与苏丹的能源合作。中国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苏丹的能源开发。截至2003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共投入27亿美元,修建了1506公里的输油管道,建成了一家250万吨/年原油加工厂和若干个加油站,不仅使苏丹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而且拥有了一个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另外,中国还投资了两千多万美元帮助苏丹建设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反观非洲石油大国尼日利亚,壳牌公司在尼已搞了50多年的石油开采,可尼日利亚至今还是出口原油,进口汽油,没有自己的石油生产和加工体系,实际上至今仍然是个初级资源输出国。
     事实胜于雄辩。中非互利双赢的能源合作不仅能使非洲国家获得能源开发急需的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使非洲国家能够真正成为自己资源的主人,在开发自有资源的过程中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研究员)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