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周报中文>>> 环球观察 |
合作共赢的中非互利友好关系 |  |
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安全以及国际事务中的合作等5个方面的内涵。从政治上看,双方是平等互信,相互信赖和相互支持的战略伙伴。我们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推动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促进非洲和平与发展的行动。非洲国家则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西方借“人权”之名干涉中国内政。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不仅从道义和物质上大力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帝、反殖、反种族主义的斗争,而且近年来积极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共派出3000多名维和人员参加了12项维和行动,现仍有850多名官兵活跃在非洲8个维和区。而非洲国家不仅在70年代为恢复我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帮助我自1990年起先后11次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挫败西方反华提案、14次在联大总务委员会反对将所谓“台湾重返或参与联合国问题提案”列入联大议事日程,并多次支持我抵制台湾挤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与的国际机构的图谋。 从经济上看,中非双方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非洲有53个国家和8.5亿人口,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因长期的殖民掠夺和局部冲突动荡,经济仍比较落后,缺乏发展资金、技术和经验。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规模和实力有了显著增长,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新的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在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并逐步增加力所能及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的同时(迄今,中国向非洲提供的各方面援助有444亿元人民币,已帮助非洲国家援建了包括纺织厂、水电站、体育场、医院、学校等在内的共800多个项目),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在贸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矿业资源开发、旅游业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目前,中非间贸易发展较快,双边贸易额已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1211万美元,发展到了2000年的105亿美元、2004年的294亿美元和2005年的将近400亿美元。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加强了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与非洲贸易出现并保持了逆差,使非洲国家获得了大量外汇收入。为进一步便利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还对29个最不发达非洲国家的190个税目的输华商品实行免关税政策,使去年相关非洲国家受惠商品的对华出口额增长1倍以上。2005年的中非双边贸易,非洲顺差24亿美元。此外,为推动非洲债务问题的解决,近年来,中国还减免了非洲31个重债穷国的债务156笔,共计105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近年来也大大加快。目前,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累计12.5亿美元,在非洲兴办各类企业800多家,投资项目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增加了投资所在国的就业和税收,给非洲国家带去了实用技术,培养了大批当地人才,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 从文化交流上看,中非双方应当成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的平等伙伴。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文化遗产。而且从文化源头看,非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在本质上也十分接近中国等东方文化,如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等等。因此,中非之间更应大力加强文化交流,同时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取长补短,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事实上,如果从广义的文化角度看,文化交流不仅仅指互派留学生、教师和文艺演出团体、办艺术展览等,救死扶伤的医疗队和目前红红火火开展的非洲人力资源培训、发展经验的互相借鉴等都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在安全领域,中非应加强交流和磋商,推动国际社会树立集体安全意识,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营造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须加强同非洲国家在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禽流感、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磋商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中国还将加大投入,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非洲维和行动,为非洲内部冲突和争端的解决发挥促和等建设性作用。 在国际事务中,因非洲是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中非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立场和良好的合作传统,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合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非应在推进多边主义、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联合国改革中加强协调和配合,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共同努力。 总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符合和有利于中非双方之间的利益和共同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加强南南合作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繁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南北差距持续扩大、恐怖主义威胁阴霾不散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繁荣以及深度参与并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果实对于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