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新总裁安倍晋三,在26日举行的临时国会上当选首相,成为首位二战后出生的日本首相。从此日本进入安倍晋三时代。 由于小泉连续 6 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导致中日高层互访中断。中日两国国民的对立情绪严重。经济上,由于“政治冷”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中日贸易往来正在降温, 日本对华投资比重也大幅降低。在能源、资源问题上,日本在俄罗斯“安达线”输油管道项目、苏丹石油项目、铁矿石项目等方面,都与中国进行激烈竞争。在东海问题上,中国主张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法”划界,而日本主张“中间线原则”,矛盾突出。在台湾问题上,日与台交流层次上升,已从经贸领域已渐渐发展到安全领域,其做法已经严重挑衅了中国的核心利益。 面对小泉留下的中日关系上述“负遗产”,安倍又如何处理呢?如果仅从安倍目前为止的公开发言、表面政策主张看,安倍将对中国持有更为强硬的政策。因为安倍是亲台团体“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的重要成员,曾积极主张允许李登辉访日,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屡发挑衅性言论,在历史问题上与右翼接近,暗中参拜靖国神社,对 1972年日中建交时中方表示“要把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同广大日本人民严格区分开”的做法,认为是中方的一厢情愿,他的外交智囊、老师、原日本驻泰国大使冈崎久彦是日本典型的右翼人物。与此对照,小泉始终认为中国的崛起对日本是个机会,小泉毕竟还接受东京审判的结果,毕竟反复宣读“村山讲话”。总之,似乎安倍是比小泉更强硬的鹰派,会给中日关系带来新的困难。 在其位,谋其政。安倍作为政府高官、作为自民党高层的所作所为,可能使其真心披露。但是,安倍作为当选首相是否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恐怕没那简单,日本国内外现实环境也不允许安倍一意孤行。 首先,安倍只有改善中日关系,破解日本外交困局,彰显自身实力,才能带领自民党在来年的参议院大选中获胜。 其次,日本国内从政界到普通民众大多数人都期望早日消除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产生的恶果。日本外务省今年3月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 77.9%的受访者表示应改善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恶化的日中关系。 第三,美国既不想看到日本“脱美”,也不愿看到日本在亚洲孤立,近期内它还是乐于看到日本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美国国会就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举行了听证会,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第四,日本经济摆脱危机,重新走上复苏轨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中日两国有着互利互补的经济关系,为发展经济关系而保持良好的政治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 安倍的鹰派本性与现实客观需要,这两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安倍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安倍要显示其外交灵活性。近期,安倍可能会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有新的承诺,以暂时消除两国领导人会晤的政治障碍,扭转不利局面。之后,还可能提议就两国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的战略对话或提高原有对话级别,如东亚区域合作、能源合作、东海油气开发,甚至是军事战略对话。还可能就双方的经贸、关系发展问题,探讨新的合作途径;扩大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民间交往、人员往来,增进两国人民的好感。另一方面,安倍不会忘其鹰派本色,中日关系也不会有实质性改善。日本的外交战略将依然是 “协美抑中”,依靠日美同盟保持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加强与美、澳、印等所谓的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的战略合作,围堵中国;借口朝鲜导弹、核武器威胁,突破限制,发展军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付中国;还可能在台湾问题、东海油气开发问题上制造突发事件,毒化中日关系;还将利用各种场合与中国争夺地区的领导权;至于日本国内政治家“失言”、右翼反华言论、新一轮的“教科书”事件也会时有发生。 总体上讲,安倍上台之后的中日关系的发展会掌握在可控制范围内,既不会呈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样的友好热潮,也不会产生完全对立或发生正面冲突,大致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 安倍与小泉相比,不会就具体问题固执到底,而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或者外柔内刚。因此,中国对安倍晋三的对华政策,既不用抱多大希望,也不必丧失信心,而是可以趋利避害,使两国关系早日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至于安倍如何在中日关系问题上落笔,我们将拭目以待。
背景资料: 这次安倍晋三之当选的原因在于: 一是他属于自民党最大的派别森派,同时又得到小泉的大力支持和栽培,受到党内热捧;二是他鹰派的执政理念符合日益右倾化的日本社会思潮;三是他在朝鲜人质等外交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迎合了一些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四是他出身豪门,家族势力犹在,竞选资金充足;五是自民党总裁选举形式是协调与选举并举,而协调又为党内大老控制,对安倍有利。 安倍在竞选期间,就其政策主张作了广泛的阐述,但是他自己得意领域还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显示他要做强势总裁、强势首相的决心。 首先,在修宪和集体自卫权问题上,安倍要极力推动全面修改和平宪法,以突破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禁区, 并通过制定永久性法律,授权随时可以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在修宪上,他称“现在应该从战后体制中解脱出来,为制订与 21 世纪相符合的国家新宪法而发挥主导作用,任期内至少要有新的进展,当务之急要制定国民投票法,为真正修宪扫清障碍”。对日美同盟问题,安倍认为必须提高日美同盟的机能,努力确保日美同盟关系的双边互动性,以改变美军单方面驻扎日本,而日本自卫队却不能对美军提供全面支持的窘态。 其次,在历史问题上,安倍以模糊的手法不愿正面评价村山讲话的意义, 称“‘村山谈话’发表于战后 50周年之际,已经成为历史性谈话,没有必要再发表什么新的见解。历史认识本应交由历史学家判断。”对靖国神社问题,安倍称,自己一直带有对那些为国家而战的先烈们祈祷冥福、执礼表示敬意的心情,参拜不参拜靖国神社不应该按照外国的指令进行,如果因此被某些国家误解的话,就应该努力消除误解,而不是听从指令。安倍不明确宣告自己当选首相后是否参拜靖国神社。 第三、在外交问题上,安倍主张继续强化日美同盟在日本外交的基轴作用,除了全面配合美国全球战略之外,更要发挥日本的主动性,并借此提升日本国际地位,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同时,在亚洲要和中国、韩国建立信赖关系,努力恢复首脑会谈,对朝鲜要通过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等强硬手段,解决朝鲜人质、核和导弹问题。基于共同的价值观,要推进与美、欧、澳、印的战略对话,最终使日本成为世界上负有重要责任的国家。 此外,在经济、内政、教育等问题上,安倍因为从未担任过政府相关具体事务部门的负责人,所以着言不多,只能萧规曹随,继续维持小泉的路线不变。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