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30年:变迁·回顾·思考>>> 30年农村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未来
· 时间: 2008-12-23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小岗村18位带头农民签下的“包产到户”生死契约。

“我家现在年收入有8万多元,日子比以往好过多了。”站在自家新建两层楼房的客厅里,现年60岁的严立华不由得连连感叹。30多年前,这位勤劳质朴的农民,曾一度靠乞讨为生。然而,后来的举动,让严立华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南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包产到户”的契约上按下了鲜红手印,开始实行农业“大包干”,当夜,村里的田地、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分到了每户农民家里。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农村实行的大锅饭式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模式。因此,小岗村的大包干,可以说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小岗村纪念馆展示的数据显示,小岗村大包干后第一年(1979年),村民人均收入400元,是上年(1978)22元的18倍;当年只有20户、115人的小岗村,粮食总产达到了6.65万公斤,相当于前十年平均年产量的4倍。其中,向国家交售粮食3.25万公斤,这是该村自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余粮。

小岗村的成功,让中国上下看到了希望,“大包干”也开始被推广到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制度。由此看来,小岗村,被外界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确实是名至实归。

其实,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18位带头的农民是冒着极大的危险,他们有可能被指责是“走资本主义路线”而被捕入狱,因此,在按手印的同时,这些勇敢的农民在契约上也立下 “生死状”: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村民必须将他们的后代抚养至18岁。

严立华,是带头的18位农民之一,而且,当年“密谋”此事并立下契约,正是在他的家中。可见,严立华这位外表谦恭的农民,内心却有着非凡的勇气。

“这些都是被逼的,我们不可能等着饿死啊!”回忆起当年的举动,严立华的回答,同样有着中国农民式的直率。

 

发展特色经济

2006年,在凤阳县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下,3名安徽农业科技学院的大三学生来到小岗村,承包土地种植双孢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带领村民种植,小岗村的双孢菇种植面积,已由初期的35个棚、占地近1.9公顷,发展到如今的179棚、占地10公顷。目前,小岗村的双孢菇种植基地,已带动18户农民创业。

“双孢菇以前主要用来做外销罐头,市场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作为创业者之一的女大学生苗娟介绍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双孢菇的主要市场已由外销转内销,总体销售额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苗娟还介绍,双孢菇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每季只需配料一次,每个棚的投资成本第一年只需2万元,遇到好的市场行情,每个棚的年投资收益可以达到一万元。从各方面来分析,双孢菇种植是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产业之一。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双孢菇产业做起来,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苗娟说。其实,在苗娟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围绕双孢菇种植开发循环产业:在产业上游建中型养牛场,利用养牛场的肥料种植双孢菇,再利用种植双孢菇的原料,建设温室大棚蔬菜。

2008年5月,小岗村双孢菇种植合作社成立,这是由种植农户自愿建立的民间组织。合作社的职责 是统一采购原料,统一聘请技术人员,统一销售。

“合作社建立以前,小岗村双孢菇市场非常散乱,价格恶性竞争,最终受损的是农户的利益。合作社成立后,这种情况大为改变,为此一个棚可以节约五六千元成本。”合作社理事长关正银说。

关正银说,当初发动村民参与种植双孢菇的时候,只有三四户参加,很多人持观望态度,后来看到经济效益比较好,到第二年的时候,才迅速增加到18户。村民参与双孢菇种植,可以得到免费的技术指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土地,自家没有土地的,必须通过流转形式,从其他农户手里租用土地,每公顷土地的年租金是7500元。

现年42岁的关正银,种植了10个棚的双孢菇,仅此一项,第一年(2006)的收入就达到了8万元,第二年增到10万元。

“我最多的时候可以用工100多人,其中优先考虑那些出租土地的农户,每人每天的工资在30-50元。” 关正银说。

早在2005年,关正银也曾外出打工,因为没有文化和技术,两年后只得重新回家种地。2007年,种植双孢菇尝到甜头后,关正银把同样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叫回家中。

“他在外打工也赚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回来我们爷俩一起打天下呢!” 关正银不无自豪地说。

 

继续发挥“大包干精神”

2008年3月,为了充分发挥小岗村的示范带动效应,小岗村与周边两个村合并,如今已有849户、3823人。

200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作为改革开放源头的“小岗村”,再次受到外界的关注,前来旅游、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借助这个商机,小岗村拓宽了马路,盖起了很多新的楼房,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连一些精明的农户,也瞅准机会,开起了农家餐馆和农家超市。

据小岗村村委会主任沈浩介绍,2008年小岗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而同期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4200元,安徽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3400元。

“小岗村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先行一步,因为它在全国农村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沈浩感到了身上的重任。

现年43岁的沈浩,是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的一位干部。刚来的时候,很多人对他充满了怀疑的眼光,认为他是来“镀金”的,走走过场就回省城高升了。可是,沈浩后来的作为让大家改变了看法。

沈浩来到小岗村之后,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资源,争取到了很多资金,并建起了小学和医院,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而且引来了三家企业,为此可以吸收当地近200位农民就业。因此,当沈浩任期届满的时候,当地村民集体向上级有关部门写信反映,这样才把沈浩继续留在了小岗村。这种情况在小岗村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小岗村不仅有农贸市场、医院、小学,下一步还要设立银行。” 沈浩对小岗村的未来发展有着美好的规划。他说,小岗村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在沈浩看来,未来两三年之内,小岗村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据他透露,天津(毗邻首都北京的沿海港口工业城市)的一家大企业计划投资上亿元人民币,在小岗村建立一个良种猪繁育基地。此外,另一家大企业也计划在小岗村建立一家年产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

“在新的时代,小岗村必须继续发挥‘大包干精神’,力争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示范村。”沈浩表示。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