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30年:变迁·回顾·思考>>> 30年记忆
电视三十年:电视产业的诞生
· 时间: 2008-11-25 ·

 

  “电视台按市场价付费购买电视剧,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真正实现。无论你拍的剧如何受欢迎,无论你制作得如何精良,之前电视台一律是按1分钟10元钱的‘交换价格’购买的。”——郑晓龙

那时拍电视剧是国家任务

作为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拨大学生,郑晓龙学完中文后,干起了编剧这一行。1982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立,当时还称做北京电视制片厂,1983年初郑晓龙调到这儿。1985年他开始当上编剧室主任,一开始专管剧本,到后来就什么都管,从整个中心的副主任干到了主任。

为后来影视界输送了一批知名导演、编剧与资深制片人,包括郑晓龙、李晓明在内,林汝为、鲁晓威、王保华、冯小刚、赵宝刚、陈燕民、李小龙、安战军、沈涛、于朴、刘沙、刘建华、刘二东等人才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郑晓龙他们那时候看来,也不是那么“光鲜”的活儿,他们的工作任务就是拍剧给电视台。

郑晓龙说,当初电视机刚在国内普及,各地市级电视台设立,几乎所有电视台都陷于“粮荒”中,当时国家给制作单位有一个“丰收奖”,一年只要拍满15集电视剧就能拿到这个奖项,可见“粮荒”程度。而且当时拍电视还挺不“招人待见”。

为什么?就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来说,几乎每拍一个片子困扰他们的始终是经费这个大问题,他们直到现在都没有多少流动性资金。“像《渴望》这么高收视率的电视剧,我们拿102万元拍了50集,那么节省,但社会效益那么好,简直街谈巷议,结果各地方台也只是按1分钟15块钱的交换价格买剧,这种‘非市场化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台才有‘买片’一说。”郑晓龙感慨说,直到现在,电视台付款也是“能拖就拖、能欠就欠”,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实在不大。

那时候一个他们,一个中央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时间稍晚,但以翻拍经典名著著称,跟他们形成竞争。“就像电视台拉不到广告也得工作一样,我们那时候拍剧就是工作任务。”郑晓龙说,整个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的制作力量大多还是来自电视台或广播电视局的力量,都是国有单位。在《芙蓉镇》、《牧马人》等电影风靡全国时,电视这种娱乐媒介一开始影响并不大,国家领导对电视剧的重视也有个过程,一开始连电视剧司都没有。

“《渴望》播出后,万人空巷,据说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成为中国电视剧系列室内剧喜剧的开山之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历史剧《水浒传》、《三国演义》开始播出,给央视创下硬牌子……两大国有‘巨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一系列精品点燃了人们对电视的热情,对电视产业贡献巨大。”——郑晓龙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