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必须要提及的一个作家是王小波,将他单列出来除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外(他生前在文坛几乎默默无闻),也因为他是一个潮流外的“独特的作家”,他的想象力、智慧和思考力都超越同时代的作家,尤其出色的是他能将对历史和时代的深刻思考转换为令人惊异的新的艺术经验。
“底层写作”:社会责任的回归?
2005年,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发表,被认为是“底层写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之前之后都有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的底层群体,对他们的命运表达某种同情、愤慨,乃至表现一种久违的社会批判的激情。这是中国社会在当下急剧分化后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80年代“文学自觉”后作家希图在写作中重新找回社会道德批判的努力。在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关于文学的知识中,可以很容易分别找到对此种写作的鼓励或摇头的理由。或者强调作家的社会良知;或者提醒文学并不是社会批判;又或者善意地提示在社会批判的同时注重文学性的表达。事实上,这些知识都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寻找到各自熟悉的历史回声,因而要想在其中确立一个正确的答案是徒劳和不智的;有时候要相信历史是一种轮回。文学并不是一个本质性的概念,用它来要求和评判“底层写作”是一种标准的错用;而同样,“底层写作”也不要想用“文学”来漂洗自己的身份而成为“文学派对”中的新人——那只会让自己变得不伦不类。
网络写作:未来无法预知
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改变人们对文学的传统认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以发表作品的梦想不需要经过多少努力就可以轻易实现。借助网络的走红进而迈进传统的文学出版市场,成为一条文学成功的捷径。最早的榜样是台湾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然后在大陆也有了宁财神、慕容雪村,以及无数的跟风作者。吸引眼球成为网络作家首要考虑的因素,这造成大量的类型小说的出现(如职场、玄幻、穿越等),另一方面,传统“文坛”的影响力也大大降低,2006年韩寒和白烨的网络争论事件,缘由韩寒对白烨批评的激烈反弹,事实上其质疑的却是文学的评价体制及体系,在文学消费的时代,评价一个作家好坏的标准,“专家”的意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销售量或点击率。不要低估网络对文学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它正极大程度地改变固有的文学写作、流通、出版和评价的方式。举个例子,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大众的阅读习惯正逐渐由纸面转向网络,它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纸面文学期刊的发行量,更影响了作家的产生方式、文学趣味的形成以及评价标准……这些正在和尚未改变的情形,会让今后的文学呈现出如何面貌,没有人能够做出预测和判断。
回望这三十年的中国文学,那些曾经激动人心的,曾经颓丧绝望的,都在或快或慢地退去,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事实上,潮流之外,仍然有许多作家,像王安忆、史铁生、李锐、韩少功……他们依靠自己坚实的写作,累积着文学的厚度,也正因为此,在未来,文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