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30年:变迁·回顾·思考>>> 30年记忆
文学三十年:潮起潮落 一勾星月天如水
· 时间: 2008-11-25 ·

 

1985年:“文学的自觉”

如果一定要确定一个时间来表征文学的转折变化的话,那么1985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尽管“伤痕”、“反思”文学的阐释者以“文学是人学”、“人道主义”高张“人的主体性”,但显然“人道主义”并非文学最终的目的地;其背后的现实诉求亦隐约可见。而其后的所谓“改革文学”更是直接呼应现实政治。因此,对文学“恒久”价值的追求成为一些“知青”作家的努力方向。这就是1985年的“寻根文学”。总体上说,“寻根”口号的提出源自文学如何超越现实获得恒久价值的问题意识;而经过数千年历史流转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他们看来正具有这样的价值。不过“寻根文学”是一个理论和创作都显混杂的文学现象,也并非因为写了文化,作品就天然地具有恒久价值,其间文化如何融入内心并转化为审美表达,都要靠个人造化,不是理论和口号所能解决的。“寻根文学”中最好的作家是阿城和韩少功,阿城是知青作家的异数,《棋王》甫一出手,便鹤立鸡群。

1985年的另一个异数是刘索拉,她和陈村、徐星和残雪的出现,被评论界称为中国真正的“现代派”来了。关于“现代派”,长久以来一直是“腐朽没落”和“颓废”的代名词,1980年代初,就有作家开始呼唤“现代派”,理由也很妙:中国要现代化,就要有现代派。作品方面,较早的有王蒙借鉴“意识流”写法的小说,虽引起争议,但影响却也有限。直到1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发表,才引起轰动(此小说获当年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看来,这些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出的技巧,有的还是直接的模仿(比如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对塞林格《麦田守望者》),但小说里呈现出的反叛意识,荒诞感、孤独感等现代主义的审美倾向,意味着某种异质性在当代文学内部已经生成;如果联系到同年的“新生代”诗人提出的“pass北岛”,以及“反崇高”、“反文化”的文学主张,就会意识到,在80年代中期,禁忌、成规或偶像已然坍塌。如果要说当代文学的转折的话,这应该就是了。

事实上,1985年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应该提到的还有两个人,那就是马原和莫言。马原也是横空出世,那一年发表《冈底斯的诱惑》,说实在话,他并不算是一个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家,但就如他的小说《虚构》的名字一样,他以小说的方式昭示文学的“虚构”的叙事性质,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还原为一种“艺术成规”;在经过一番对马原小说结构的解读尝试之后,批评家吴亮无奈地放弃了对其翻空出奇的结构背后“意义”的探寻,而直接宣布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叙事圈套”。他的小说被称为“元小说”。这是马原的重要意义:文学不是反映,而是虚构,是叙事而不是叙事背后的意义构成文学最重要的元素。如果说马原是以“元小说”的方式强调叙事的话,那么莫言的小说则强调语言的感觉。语言并不是载体而是目的,对文学语言审美的独特性的追求成为检测一个作家才能的重要标尺。“有感觉”、“感觉特棒”是当时作家、批评家褒扬作品最流行的语汇,尽管它们看上去似是而非并缺乏必要的客观标准。莫言在那一年一口气推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枯河》等小说,引人注目的是小说的叙述语言——经由一个过于敏感的感官过滤后呈现的感觉化和非常态的语言世界。膨胀的感觉和密集的意象堆积如同语言的自我生长,迫使阅读从故事情节中脱离出来而转向对语言本身的注意。

某种程度上,1985年经由“寻根文学”对文学恒久价值的寻求,“现代派”对“现实主义”的背离,马原对“叙事”的强调和莫言对“语言”的推崇,似乎可以画出一条通往“文学自觉”的线索,最后的落脚点,是文学的形式。这是一个解放,但也隐含着某种不安。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