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30年:变迁·回顾·思考>>> 30年记忆
电影三十年:艺术照亮现实
· 时间: 2008-11-25 ·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色的重要作品除上述两部,还有黄建新的黑色幽默经典《黑炮事件》(1985年)、田壮壮的《盗马贼》(1986年)、张艺谋的《红高粱》(1987年)、刘苗苗的《马蹄声碎》(1987年)、吴子牛的《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1988年)等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内容上也存在着对传统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颠覆意义,比如著名的《红高粱》,就以中国人从来没有过的豪迈热情张扬着人性本身;风格凝重的《盗马贼》血淋淋地再现了残酷的生活本相;《马蹄声碎》首次表现了几个被大部队抛弃的女红军的信念悲剧;几乎没有对白的《晚钟》则首次站在人性的角度对中日战争进行了反思;吴天明的《老井》(1987年)真实再现了黄土地上的艰难生活;黄蜀琴的《人鬼情》(1987年)描写了戏曲演员的艰辛人生,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这些影片题材各异,风格各异,共同的特征是对表达生活真相和真实人性的探索。

4.“王朔电影年”的文化严肃性

《牧马人》

不得不特别提到的是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的1988年。这一年,同时有四位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王朔的小说作为拍摄脚本,分别拍出了《顽主》(米家山导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夏刚导演)、《轮回》(黄建新导演)、《大喘气》(叶大鹰导演)。经过了十年的思想解放,到了八十年代末,“文革”末期成长起来的都市年轻人开始怀疑从小到大一直被强行接受的价值观,当他们睁开眼睛寻求光荣背后的真相时,理想主义开始纷纷破灭,于是调侃与自我调侃就成为他们反叛道德、消解崇高的一种方式,王朔电影就应运而生。而1989年的《本命年》(谢飞导演)则用一种更灰暗的调子延续了崇高被瓦解后的精神空虚。所以,尽管这些八十年代末的都市青年电影加入了许多不同以往的商业娱乐元素,但是依然具有文化的严肃性。

 

九十年代:批判与关怀

时间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好像一下子跳进了另一个时空。1987年之前的中国电影一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1987年开始到1992年,中国电影逐渐完成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化。虽然电影审查制度依然是电影发展的一道屏障,但是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呈现了多元化主题的倾向。这段时间内,无论是电影主题还是电影语言都体现出一些令人惊喜的创造力。

《骆驼祥子》

1.“第五代”的辉煌与衰落

较之八十年代初的“伤痕电影”,九十年代初的政治反思影片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史诗性。“文革”后成熟起来的这一批导演(被称为第五代导演)对历史的审视有着他们独特的视觉,因而对历史的批评也就更加大胆和尖锐。这类政治反思题材的重要影片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2年)、田壮壮的《蓝风筝》(1993年)和张艺谋的《活着》(1993年)。虽然三部影片拍摄手法不同,影像风格不同,承载历史的主人公身份不同,但三部影片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时间跨度大,几乎涵盖人的一生;通过小人物的个体命运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同时通过他们的命运悲剧让人们重新审视政治灾难。类似题材的优秀作品还有古榕的《红尘》(1995年)和陈冲的《天浴》(1998年)。从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悲剧叙事中,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当时尚在壮年的第五代电影人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以及对电影的虔诚和文化激情。

九十年代前半期是第五代导演雄霸中国影坛并集体进军世界影坛的重要时期,这期间可圈可点的主要作品都由第五代导演完成,比如张艺谋的《菊豆》(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何平的《炮打双灯》(1993年),李少红的《红粉》(1994年),刘苗苗的《家丑》(1994年),陈凯歌的《风月》(1996年)等等。这些以旧时代的爱恨情仇为主题的影片,普遍取景于老旧的大宅院,环境封闭,基调阴郁,而故事本身则普遍表现了传统体制中被压抑被扭曲的人性。不幸的是,相似的场景,相似的主题,对形式感的过于追求,使得这类作品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冲击力,最终沦落成为一批失去真诚的取媚于国际奖项的跟风之作。第五代频繁获取国际奖项的同时,渐渐失去了本土观众。

当然,所谓第五代导演并没有完全丧失其创作个性,李少红的《血色清晨》(1991年),刘苗苗的《杂嘴子》(1992年),何平的《双旗镇刀客》(1992年)都有着强烈个性色彩和思想深度。可惜,这些作品的光芒被“大宅院”系列所遮掩,以至于很少有人走进影院看到这些作品。

2.“第六代”彰显现实质感

可喜的是,这个第五代导演独领风骚的时期,另一批青年导演在悄悄地努力生长,他们被称为“第六代”。1992年,青年导演张元以摇滚音乐人的生活为题材,并邀请了大批非职业演员的摇滚音乐人出演影片,拍摄了具有强烈纪实风格的《北京杂种》。该片截取了一个特定群体的生活横断面,人物众多,情节散淡,叙事上没有明晰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完全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封闭结构,可被视为第六代影片的开山之作。之后,管虎的《头发乱了》(1993年),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1993年)等也以边缘艺术家生活为题材的影片纷纷问世,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们对国产电影的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期待。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