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30年:变迁·回顾·思考>>> 30年讲述
“打工仔”王德志:梦想照进现实
· 时间: 2008-11-25 · 本刊记者 金多优

31岁的王德志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跃进马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儿时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跃进马场度过的,内蒙古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和他一起长大的小孩们大都依靠喝酒打牌来消磨时光,王德志则经常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

在中国,读书考大学是农村孩子摆脱贫穷,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王德志也不例外,从小要强的他立志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由于家里穷,两个小弟弟又要读书,当时刚刚上初一的王德志休学了。这件事对酷爱读书的他是个很大的打击。

此后的几年里王德志跟着父亲在家乡做起了小本生意,在山上凿过石头,往城里贩过菜,但都是本小利薄,收入只够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将满20岁的王德志对于这样的生活并不甘心,“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男人到了这岁数就该考虑结婚生孩子的事儿了,我不想一辈子就这么过去,无论如何得出来闯一闯。”

1995年12月,王德志从家里卖粮食挣的两千块钱中偷出了700元,买了一张从乌兰浩特到北京的火车票,这个满怀梦想的年轻人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北京。而在此之前,王德志最远只去过乌兰浩特,由于中途辍学,他没有一门像样的手艺,更别提专业技术。从没见过大世面的他来北京的目的很简单也很单纯----想上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说相声。

火车到达北京已经是深夜,在西客站附近一个小旅馆住了一夜后,王德志第二天就带着自己的相声作品来到了中央电视台。在向电视台传达室接待人员表明来意后,王德志被挡在了门外。他被无情地告知,“今年春晚的节目早就敲定了,你明年再来试试吧。”在门口转了一圈的他还是尝试有人能带他进去,但都被拒绝了。

站在中央电视台门口的王德志,脑子里一片空白,上春晚是他来北京的唯一目的,而现在梦想破灭了。在西客站周围转悠几天之后,他身上的钱花的差不多了。王德志必须面对冷酷的现实,找到了一份饭馆的工作。从最初的杂工干到后来的大厨,王德志的薪水也从300涨到1000元。但王德志的打工之路并不顺畅,由于当时北京厨师人才饱和,他只得不停地更换工作,做过面包加工员,在水站送过水,还发过小广告......

为了生计,王德志四处奔波,但他认定这只不过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块跳板,他始终抱着上春晚的梦想。由于自己仅仅是个相声爱好者,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指导,王德志想为自己“充充电”。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某艺术学校招收相声学员的广告,王德志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他正在水站上班,每周有半天休息时间,王德志便利用业余时间跟老师学相声。

王德志对于相声非常执着,每次从丰台骑车到西四上课。在学相声的最初阶段,王德志首先要做的就是纠正自己浓重的家乡口音。于是每天上班之前,他先吊嗓子,练发音,将自己说的相声段子录音,反复地听,改进不足。这样的生活王德志坚持了四年,在他看来相声可以帮助他在北京站稳脚跟。但不久以后,他意识到这条路也走不通。

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2004年,王德志和他的搭档李勇带着原创作品《飘》参加了北京电视台主办的相声小品邀请赛。在这里,信心满满的王德志渐渐意识到这个舞台需要的不仅仅是实力。在和其他选手的聊天中,人们纷纷谈论自己和某某评委如何相熟,自己的师父和哪位评委私交甚笃等等,而王德志对这些评委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春节晚会。凭借实力闯入第二轮的王德志在复赛中表现良好,但最终没能入围决赛,只获得了一个安慰奖。王德志发现,相声界是个讲究师承,论资排辈的圈子,而并非师出名门的他在这里处处碰壁,很难找到一席之地。

不过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德志终于找到了那个属于他的圈子。

2002年,喜爱文艺的王德志参加了一个名为“打工妹之家”的非盈利性组织。在参加一次为工友们组织的文艺演出时,他结识了孙恒。如今的孙恒已经小有名气,他接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上过《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等一系列节目。但回忆起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王德志说当时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当时他唱歌,我说相声,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歌唱的真好,而我给他的印象也是这人相声说的不赖。”

从那以后,由于两个人经常一起参加演出活动,接触越来越多。2002年11月,王德志等人在孙恒的提议下共同创办了“工友之家”。作为一家非赢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致力于服务打工者团体的“工友之家”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工友们的生活。在组织成立的最初阶段,他们在位于肖家河附近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里借用了两间教室并创办了自己的图书馆、电脑室。通过和附近高校社团合作,定期安排大学生对工友进行技能培训。到了周末,“工友之家”还经常搞一些小剧场演出。

由于种种原因,“工友之家”的根据地几年间数次迁移,终于在2005年7月来到皮村。在这里,“工友之家”的规模与名气都不断扩大。如今的“工友之家”已经拥有1家打工博物馆,5家同心互惠公益商店,1家同心实验学校,1个打工青年艺术团,1个文化教育协会和1家打工者问题协助中心。

作为“工友之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王德志已经无暇顾及原先的工作,他成为“工友之家”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从2006年起,王德志开始负责打工者问题协助中心的主要工作。中心成立于2004年8月,主要为工友提供法律咨询,紧急援助,维权培训等志愿服务。

工作中,王德志要求协助中心的工作人员鼓励工友们自己维权。一般情况下,接到求助电话的工作人员会详细告知他们维权的手段与程序,并鼓励他们自己完成维权的过程。此举在王德志看来非常重要,它既可以避免工友对中心产生依赖性,也可以培养越来越多掌握维权方法的工友。通过这些工友再在自己身边工友进行二次宣传,就会产生“滚雪球”的效果。

从2007年开始,王德志主要负责“工友之家”下属的同心互惠店项目。同心商店通过与一些高校合作,将一部分学生捐赠的衣物在商店中以十分低廉的价格义卖。王德志说:“这种销售手段借鉴了西方“社会企业”的模式,尽管在欧洲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捐赠而来的衣物以每件一至十元不等的价格卖给工友,在出售的同时,我们就帮助工友节省了几十甚至上百元钱的生活开支。”

对于销售盈余的用途,王德志并不讳言,“我们希望把这笔钱积攒起来,建立一个账目公开的活动基金,作为日后为工友举办各种活动的经费。在接受捐赠的同时,我们都会告知大学生们这些衣物有一部分是要进行义卖的,尽管有些人目前还很难接受这种模式,但我们有责任把真相告诉他们。”

如今的王德志很忙,他需要不断地穿梭于“工友之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回忆起当年那个想上春晚的梦,他微微一笑,“只有在这里,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究竟属于哪里。无论是当明星还是上春晚,都不是我的去处,这里才是我的家。”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