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30年:变迁·回顾·思考>>> 30年博文
我家的几个“第一”
· 时间: 2008-11-24 · 樊作礼

 

这几个“第一”仅系大海之中的“一滴水”,通过它来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貌。

一、 从一只闹钟到“第一只手表”

我们两人大学毕业后同时分配到四川。当时的9信箱是绝密中央大厂,给我们学校的名额只有一个,于是我便分配到了这家神秘的工厂。来到这里我才知道,这家工厂是“国宝”,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以及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这家工厂来过。可以说天上、地上、水下乃至太空的东西都离不开这家工厂。

我们结婚后,仍然过着分居的生活。我的大儿子出生后,夫人一个人在异地一边上高中的课,一边带着孩子。我作为一个大老爷们却帮不上任何忙,深感有愧。为了不误上课和给孩子喂奶,我家买了一只闹钟。这只闹钟伴随我家7、8年,直至夫人调来这家工厂,我们还在使用它。有人说那时的工资低,但物价便宜,其实我们二人工作了7、8年却买不起一只手表!直至改革开放了,我家才有了“第一只手表”!这一只手表伴随我一生,直到现在我退休后还戴着它,我对它情有独钟啊!尽管厂里发过不少高级纪念表,真正有纪念意义的还是改革开放后我家所购买的这“第一只手表”!

二、从布鞋、解放鞋到“第一双皮鞋”

长期以来,直至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我都是穿着母亲千针万线为我缝制的布鞋(包括棉布鞋)。穿着母亲亲手做的鞋,心里总是踏踏实实的,暖暖乎乎的。说实在的,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老土”,当然那时经济比较困难,没有条件“享受”,也不可能“洋化”。我清楚地记得,由于母亲的眼睛不太好,加之家中的生活条件稍好了一点,我劝母亲不要再为我做布鞋了,从此我穿上了当时还算“讲究”的解放鞋(现在的胶鞋)。改革开放后,我买了“第一双”皮鞋,这双皮鞋平时是不舍得穿的,逢厂里有重大活动或外出时才穿它,配套的服装是厂里发的工作服(当时我们叫它为“礼服”,社会上也羡慕我们的厂服)或厂里发的一套毛料西装。

三、从风雨飘摇到“第一座土墙瓦房”

分配来四川后每月的工资为42.50元,7年后才转正为52.50元,经过省吃俭用,月月给生活在老家的母亲和几个妹妹寄钱,到改革开放的初期,终于为母亲盖上了两间土墙瓦房。原来我家的房子早就倒塌了,虽然政府年年救济我们,但无法解决我家的住房问题,我家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于是我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医治好母亲几近失明的眼睛,第二件事就是为母清装上一副假牙,她也能吃炒的花生米了,第三件事就是为母亲盖房子。听母亲说盖房子的时候,乡亲们都来帮忙,盖好后成了全村最漂亮的建筑,村长说得好,这是我们村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不久我们把母亲接来同住,几个妹妹也相继出嫁了。我家的房子成了村上的“公房”,凡需要使用的都可以使用,不收取任何费用,至于谁在使用,我一直不知道,也不过问,由村上的乡亲们自己安排吧!

四、从零积蓄到“第一张100元存款单”

改革开放后我家有了存款,当时有存款就算“有钱人”了。记得第一张存款是100元,存期竟然是7年!因为7年的利息高!现在想起来,我们还很激动。当时自行车也有了,手表也做到了每人一只。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电脑也相继出现在我家了。

五、从世代文盲到全家大学生和“第一代博士学位生”

我家两代人有四位教师,分别教大、中、小学,除孙女正在上小学外都是大学毕业生。其中有三位是中共党员。最值得一书的是大儿子,他大学毕业后在中央企业工作,享受厂里知识分子津贴。前几年考上了公费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本科院校教学,现在又考上了公费博士学位研究生,从师于著名的博士导师。我是我们村的第一位大学生,我们村世世代代都没有大学生。我大儿子是我家“第一代博士学位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给我家带来了无限生机,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无限幸福,给国家带来了繁荣昌盛。我们非常拥护改革开放,并愿为改革开放贡献毕生力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