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30年:变迁·回顾·思考>>> 30年博文
我来算算三十年的住房账
· 时间: 2008-11-24 · 邱新祥

 

核心数据:过去人均6、25平米,现在达到52、10平米,住房比过去多了8、33倍。

父亲生前是个能人,有一手过硬的木匠手艺。解放前,就落户到天生港老镇。过去,这个地方,是南通去上海必经之地,平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天生港有一座天生桥。桥北约30米处,有一个酱油店,两间门面临街,后面一间呈筒子形。这两间房,就是我们的邱家人的安身之处。其实。我们邱家,在父亲一代还是比较富裕的,他40岁左右时,已建起3楼3底六间房。而且,基本都是门面房。

父亲是个手艺人,后来也不过在一个国企,担任一个小组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家产?细说,还有一段故事。

据母亲讲,父亲的木匠绝活儿,名声在外。解放前,有一年冬天的一天,父亲很晚收工。回家途中,黑夜里脚踢到一个软绵绵的布袋,随手捡起。带回家,才发现竟是一袋国民党时期流通的纸币。母亲说不清多少,但是个大数字。估计是从天生港码头,乘船逃往对岸的国民党要员,慌乱中丢失的。

这捡钱的事,是母亲在年事已高的时候说出的,是否真实?当时已无从考证。但后来,父亲的确开始筹款买砖购瓦。接着含辛茹苦,起早贪黑,花了近半年时间,没有请其他工匠,凭着自己一双手,盖起了一座3楼3底,共6间砖木结构的临街楼房。

解放后,3楼3底楼房,其中两底两楼,被政府动员的父亲,慷慨地捐献给了国家。后来,成了一家国有性质的酱油店门市部。

过去,我父亲母亲双职工,家里三代人,仅住一楼一底房,后因为太挤,在房后搭建了一间18平米的厨房。那时,家里一共8个人居住。父母、姊妹5个、加上一个奶奶。

楼上两张铺,父母睡一张,两个姐姐睡一张;楼下,我与妹妹,最小的弟弟,与奶奶各睡一张床。房子空间很拥挤,楼上楼下,两个房间,每间仅14平米,都很小,几乎床靠床,中间隔个写字台,或放一个高橱。狭窄的地方,走路都需要侧着身子。

1984年,我家住房实在紧张,作为长子,年龄20奔8,还睡在父亲在正屋后搭的棚披里。经过一年多的奔波,还算幸运,市房管局退还了酱油店楼上两间房。兄弟俩分家后,退还的楼上两间房,到了我的名下。

如今,我们姊妹5个的住房条件,都大为改观。

先说大姐,他们一家最初住着单位分配的宿舍,仅有32个平米。后不断换房乔迁,目前,已经在市中心佳成花苑,住上了130多平米的大套房。另外,自己还有一小套46个平米的房子,在万象新村。用于出租。每月六七百元收入,不算多,但也让她一家跨进了快乐的房东队伍。

二姐,现在与老公名下,拥有一套她单位电厂分配的70平米的福利房。地段也不错,属于市区最好的南园小区。另一套,在人民医院后面的长虹小区,是一个65平米的中套房。该房产权,去年已转移到他们名下,现供婆老太暂住。

前年,女儿、女婿赴无锡工作,已在当地买了75平米一套商品房。现在,二姐为了小两口,长时间在无锡居住,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这样,他们一家就拥有3套房。

说起我的住房,真是一言难尽。房管局虽然退了两间房,在当时,应该说房子是有了。可是,质量太差。房子到了自己手中,房龄却已有36年。因为年久失修,需要花一笔钱整理。但这两间房,与楼下连在一起,楼下是别人的产权,改造翻新无从下手,动了不少脑筋,最后还是放弃了。

只好委屈自己,婚后只好对付着居住。我是老三,1991年从一个国企辞了工作,后又在报社打工,又是做药品器械生意,尤其做生意那段时间,处于流动状态。原来在本地工作时,有自己独立睡觉的房间,但不是优势。我们与我母亲还共用一个厨房,多数时候,还在一起吃饭。

前任老婆,与我母亲住在一个屋檐下,她性格怪癖,这为她们经常斗嘴,提供了许多机会。母亲老实,架不住她的纠缠,可也没有其它地方可住,只能忍受着呆在一起。

后来离婚了,家庭解散,本人损失不小,只剩下两间破旧空房。后来,我就发誓,一定要加倍努力,在自己35岁之前,为自己挣一大笔购买商品房的钞票,来满足自己独立居住的需求。

我又去了南方一座城市。但在外面打拼两年,一起合作的异地朋友,却不学好,赌博未改又染上了毒瘾。一个公司很快折腾完了。原来自己想好,如果公司生意做得好,每个人搞些钱,就在当地统一购买商品房。那时房价特便宜。只有600元一个平米。

回到老家,终于,经过与现在夫人4年多重新奋斗, 1998年第一次购买商品房,地点位于万象北园。出租了2、5年。后来自己居住,发现房子不理想,主要是出路不好,又卖掉重新购置。前年,看中了一套120平米的二手房,装修不错,房价适中,在没有借贷一分钱情况下,一次性付了款。

夫人老家,两年前成了工业园,外地打工者租房的需求激增。在我们张罗下,当年,不用自己动手,盖房活儿全包给了瓦工头。仅花费2、5万,在原有的三间老房基础上,又轻轻松松搞定了两间房。这两间出租,地点偏些,但每个月,也有近600元房租收入。

老四,是个妹妹,她从通棉一厂退休。现在,居住在天生港老镇上,三底三楼自建楼房,带转角加宽敞阳台,仅3人居住,面积达到150平米。离市中心有7公里,地点有点偏,但住得比较舒坦。

最小的老五,与老婆各开一个中介门面,他们做中介已经有5年多。平时掌握第一手房源信息,前后购买了两套房,一套位于市中心将军园小区,65平米,一套位于濠北新村80多平米,两套房,市口都不错。不幸的是,前两年,被熟人以高利贷骗去借款40多万。要不,手中还会多出一套房。

父亲当年手中两间房,可怜的32平米,就是加上后来搭建的18平米的厨房,一共也不过50平米,与我们姊妹5个现在的住房状态,简直不能相比。

我大约计算了一下,我们5个家庭,目前一共是10套住房,父亲那个时代的50平米住房,与现在5个家庭的总面积990平米相除,现在比过去竟然多出了19、8倍。过去50个平米,住8口人,人均居住面积仅6、25平米;现在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52、10平米。两者相比,是过去住房的8、33倍。

改革开放,我们最深的体会:居住条件彻底改观了,也怪,有时自己想想,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觉得好像就在梦里。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