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高端访谈
刘德良:网络推进中国民主建设进程
· 时间: 2009-02-19 · 本刊记者 曾文卉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98亿,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网络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近日,《北京周报》就“网络推进草根民主”这一话题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法律系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

 

《北京周报》:网络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媒体,其民主监督作用日益显现。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相比,您觉得网络媒体有什么自身的优势?

刘德良:我认为, 网络具有开放性,没有国界和地域的限制,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言论,而在传统的媒体,普通民众想发表意见相对较难。

此外,网络的虚拟性让民众可以相对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政府和公共事件发表评论,起到监督的作用。

 

《北京周报》:在中国,许多原本通过传统渠道难以解决的公共问题,一经网络曝光,往往能迅速得到答复和处理,可不可以说,网络是更适合中国草根阶层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

刘德良: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高效性可以使事情的真相让更多的受众接触到、了解到,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这对政府和官员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监督力量。如果没有网络,有些问题相关部门可以久拖不决,甚至不予理会。传统媒体由于受发行成本和渠道等限制,受众范围比较小,从知情的对象范围来讲,网络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监督作用比传统媒体大的多。

 

《北京周报》:现在网络上流行人肉搜索,将一些违纪官员私人信息公开在网络上,以对其形成舆论压力。您如何评价这种人肉搜索行为?

刘德良:人肉搜索是一种信息发布和信息公布的方式,它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在法律上,技术是中立的,既可以出于好的目的,服务于民众,又可以被不良目的所利用。因此,从法律上,对人肉搜索要保持一种技术中立的态度,尽量引导其朝积极方向发展,并规避一些消极作用,合理适度的人肉搜索应该是被法律所允许的。

社会公众有知情权,需要信息的披露,人肉搜索是实现社会公众知情权及舆论监督、言论自由的一种平台、手段和方式。所谓合理的人肉搜索指得是对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言行、事件、人物进行搜索和披露,而对于与公共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纯粹的个人行为,我觉得使用人肉搜索是不合理的。

 

《北京周报》:在网络民主监督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

刘德良:我国目前对个人隐私的观念尚未统一,有人认为,身高、体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也属于隐私,其实这种隐私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范畴。法律上的隐私应该是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概念。我认为,个人隐私指的是与人格尊严有直接关系,同时又与公共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某些个人信息,如裸照,一般来说,一经披露或为人知悉,即可对主体的尊严、社会评价或内心精神造成消极影响,这便是法律上的隐私,应当享有隐私权。

个人信息,如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本身是一种联系方式,起通讯联系的功能,对其披露或一般正常的使用都不会对主体造成任何伤害;造成伤害的只能是后续的滥用行为,这种信息可以披露和使用,但不能滥用。法律规范的重点应该是后续的滥用行为,而不应该是一般的披露或使用行为,否则便与其本身的通讯联系功能相违背。

 

《北京周报》:不少网友在舆论监督时存在过火行为,即所谓的“网络暴力”。因此有人提出中国网民的网德排名还非常落后,您认为良好的网德应该包括什么内容?

刘德良:由于网络本身是虚拟的、开放和自由的,很多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行为顾忌不多,自我约束的意识相对淡薄,因此在网络上对自己的言行比较放纵。

我认为,网民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网民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发表言论的自由,但权利和自由都是有界限的,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要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可以无法无天。

 

《北京周报》:您如何评价正在迅速壮大的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建设的影响。

刘德良:互联网确实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参与到国家民主建设当中来,从近两年网上曝光的诸如“周老虎”,“香烟门”等事件来看,从这些事情的揭露,到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到最后的依法处理,都是在网络舆论的监督和推动下完成的,而这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中国的民主建设进程中, 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网上推行“民意调查”、“了解网民的心声”等活动来倾听民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公开政府信息来避免暗箱操作。政府信息的公开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公共事件的真相,从而对政府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更多民众参与到政府政策的制订中来,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