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有什么样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杨东平: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很多,但中国不能照办,只能作为一个重要示范。例如,像美国的托福考试一样,中国的高考完全可以将英语科目社会化,一年考几次,各个大学可以规定不同的分数线,而不必像现在这样只有一次性统考机会,人为增加学生的负担。在这方面已有充分的国际经验,推行起来并不能,关键是看有没有改革的思维和决心。
记者:我注意到,此次《方案》特别强调了两个“权利”:一个是高校招生自主权,一个是学生选择权,请问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杨东平: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中,这“两权”长期被忽视,特别是学生选择权,这应该是《方案》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给了一部分高校5%的自主招生名额,可由于执行过程缺乏公正透明的程序,这里面出现了很多的招生腐败现象,以致现在有些高校为了避嫌,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宁愿放弃这5%的自主招生权。
正是由于难以保证公平公正,现在很多人要求收回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在我看来,不能因为担心出现问题而停止改革的步伐,否则永远不会前进,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用改革促进改革’。具体来说,为了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完全可以采取第三方(包括学生家长、媒体、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专家等方面的代表)全程参与的开放录取程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滥用权利完全可以得到遏止,这样给高校100%的自主招生权也都不会太过担心了。
赋予学生选择权,是世界惯例。现在中国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具体到学校,就是“以学生为本”。可是,现在这成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根据既有制度,现在好的大学基本是根据学生的第一志愿来录取,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基本丧失了再次选择好大学的机会,这也是造成“高分落榜”这种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从专业来说,学生为了提高录取率,在报考志愿的时候一般都会被迫选择“服从调剂专业”,而好的大学好的专业所容纳的人毕竟有限,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考生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调剂到其他专业。有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40%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现在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厌学,除了跟课程设置、教师的责任心有关系外,也跟学生不能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没有选择权,这也助长了高校居高临下的姿态。只有当学生有了充分选择权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为优秀生源改善服务的变革。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近两年随着香港的大学进入祖国大陆招生,为了抢夺优秀的生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国内重点名牌大学立即改善了服务质量,不仅给高分考生规划发展前景,而且提供优厚的奖学金,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
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大学的所有费用基本由国家承担,考上大学可以视为国家对个人的一种“恩惠”。可是,现在中国完全市场化了,不仅学费完全由个人承担,而且升学率也从以前的不到5%提高到了50%以上,这些方面的转变已表明,完全没有理由不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否则,这仍然是把学生作为国家计划的对象,属于计划经济思维的遗留。究其后果,这很可能是造成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借鉴国际经验,您在《方案》中提到了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手段。但是,由于这个手段存在的主观性太多,很多人担心它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公平公正的轨道。对此,您有何评价?
杨东平:综合素质评价是国外高校制度中最好的内容之一。但目前在中国,诚信法制建设仍有待完善,要全面推行这项制度,还比较困难。考虑到这点,我们在《方案》中提出这个评价手段,仅仅是作为一种参考,并不作为一个现实目标。
记者:按照您的理解,高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杨东平:最理想的目标是在国家统一基础考试的前提下,充分实现高校的自主录取。换言之,就是不能用一个标准考所有的学生,尽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套餐选择。
背景资料:恢复高考三十年大事记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决定恢复高考。
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9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激增22万人,高考扩招步伐正式启动。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截至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已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2006年,在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高考考场上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个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即将迎来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