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据中国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恢复高考的30年间,中国大中专院校共录取学生3600万人,大学录取率从1977年的4.7%提高到2006年的56.85%。2007年,高考报考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全国计划招收大学生570万人,而1977年这个数字只有27万,增长幅度超过了21倍。
尽管高考录取率比例不断提高,有关它的争议却一直不断,其中最大的焦点是如何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科学和公平。
2007年7月18日,一家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公布了该院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这是中国目前公开亮相的第一份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改革方案。这份出自民间学者之手的方案是目前公开亮相的第一份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改革方案。
此方案的研究者们明确提出了他们关于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和目标。其六大基本价值具体体现在:保障教育公平;改变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促进考试和选拔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重视学生的选择权;促进高考多元化发展。整个《方案》的设计,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权利的高度重视。
此方案一经公布,便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最近,《北京周报》对《方案》的主要组织者--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进行了专访,他同时兼任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记者:选择在恢复高考30周年这样特殊的时候公布《方案》,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东平:公布《方案》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一个可供公开讨论的文本,让不同利益的群体充分表达意见,从而达到消弭矛盾,形成共识,推进改革的目的。从内容上来说,我们这次提出的《方案》并没有太多的“亮点”,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去改革意见的总结。所不同的是,以前有关高考改革的建议虽然很多,但大多比较零碎,而我们这次公布的《方案》是整体性的,既有改革目标,又有具体的改革模式,易于操作。
相比于其它领域,教育体制改革很慢,这就需要有人出来呼吁,出来的人多了,自然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而促进改革。事实上,《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教育部官员给予了积极回应,而且一些地方省市,如湖北、江西、四川等,已经参与到《方案》的讨论。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记者:毫无疑问,高考制度的恢复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有关高考制度的争议也很多。在您看来,中国的高考制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杨东平:中国高考制度的存在价值,不容怀疑。但是,这不等于说高考制度不需要改革,因为任何制度都是一个不断需要完善的过程,需要克服不断暴露出来的各种弊端。但是,反过来也要强调,需要改革不等于否定制度本身,这是目前有些人对中国高考制度存在的最大误解。
一考定终身,用一张试卷考所有的人,这是中国高考制度目前存在的两个最显著的弊端。从招生录取层面来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权;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方面,学生没有充分的选择权;招生本地化倾向明显,录取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地域不平衡,以及各种名目的特殊加分政策,也加剧了不公平现象的滋生蔓延。
记者:近年来,高考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对此您如何评价?
杨东平:以往的改革大多集中于考试科目,模式基本相同,没有太多新意。在招生制度上,也给予了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权,但由于相关配套制度没有跟上,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效果并不明显。从2000年开始,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夏季高考以外,增加了一次春季高考。但是,由于春季高考只限于民办高校和职业院校参与,而广受考生青睐的一般本科院校基本被排除在外,造成这个制度现在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