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经济日报记者就农村市场食品安全问题对话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如何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培育一种意识
场景一:北京市顺义区安乐村隆华便利店。一进店门,右侧收银台旁的货架上放置着一摞绿色封皮的小册子《食品安全消费手册》。翻开这本册子,里面分选购篇、厨房篇、健康篇、维权篇4个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消费知识,还有近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及相关知识、安全食品推荐等。
数据:2006年11月20日到12月20日,全国各地共向农村消费者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赠送食品安全科普书籍8.7万册,接待咨询2.2万人次。
记者:我注意到,摆放在隆华便利店里的《食品安全消费手册》是由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办公室编制的,请问为什么要编制这本册子?
姜增伟:去年11月20日,商务部联合中宣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启动了三绿工程下乡宣传月活动,作为此项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编写了这个册子,并免费下发到各个乡村超市、便利店和市场。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农村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消费知识。
记者:三绿工程下乡指的是什么?
姜增伟:首先要说说三绿工程。这是一项旨在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工程,是菜篮子工程的深化,由商务部、科技部等11个部门联合实施。简而言之,就是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对农产品质量实现由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
三绿工程下乡,就是把三绿工程从城市拓展到农村,为农村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记者:这种保障不是件容易的事。据我了解,不少农村市场都存在出售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食品情况。
姜增伟:实事求是地讲,农村是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部分上市农产品存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食品安全消费知识,更多的看价格,常常购买一些“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
记者:如何扭转这种状况?
姜增伟:首先要培育一种意识,即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这也是我们开展三绿工程下乡宣传月活动的目的。我们期望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及科普书籍、开展逢集日现场咨询、农村骨干专题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名优产品展示、新闻媒体宣传等活动,唤醒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形成不生产加工、不贩卖销售、不购买食用不安全食品的良好氛围。
记者:效果怎么样呢?
姜增伟:举个例子吧。去年12月,北京市商务局组织北京二商集团、王致和、六必居、古船、月盛斋等知名企业到大兴区开展三绿工程下乡宣传。有的农民在品尝了正品酱油后说:以前我吃的酱油可不是这个味儿,以后买吃的一定要看看厂家和出厂日期。据介绍,王致和、六必居、月盛斋、古船等知名食品企业专门生产了一批简装和大包装的食品,供应农村市场。
从宣传月的情况来看,效果不错。商务部的调查显示,84.7%的农民称购买食品时会考虑食品安全问题,比上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