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2008奥运>>> 竞技场
中国妇女与竞技体育
吕 翎 · 时间: 2007-11-23 · 本刊记者 唐元恺

11月17日,一次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其主角叫“郑凤荣”。

整整50年前的这一天,20岁的郑凤荣跳过1.77米的横杆,一举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第一个田径世界纪录。她也随即成为国人的偶像,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此次,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发来了贺电。他对郑说,“50年前,你不仅打破了女子跳高的世界纪录,更重要的是你是第一位创造了世界纪录的中国妇女。”

虽然没有最精准的统计数字,但中国女子在国际大赛上拿到的金牌和打破世界纪录的次数被普遍认为超过中国男选手,乃至有人用“阴盛阳衰”来描绘。

不少人知道,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名列金牌榜首位。但如果有人接着再问,哪个国家的女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最多,恐怕答上来的要少很多。

答案是中国。在雅典,中国代表队获得32枚金牌,其中,脖子上挂着19.5枚金牌(0.5枚来自羽毛球混双项目)的中国姑娘们站在了女子奥运金牌榜的最前头,数量比并列第二名的美国和俄罗斯女子代表团多7.5枚。

而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女将与男队友所获的金牌数量比是16.5:11.5;亚特兰大奥运会是9:7;而在巴塞罗那更是惊人的12:4!

迄今为止,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获得的114枚金牌(包含冬奥会)中有67枚(两枚混双金牌折算成一块)来自于女同胞,是男同胞的1.4倍。

离现在最近的综合大赛--去年多哈亚运会上,中国“娘子军”依然英姿飒爽,一举拿下代表团165枚金牌中的93枚(包括羽毛球和乒乓球的混双冠军),其间有许多雅典夺冠女将的身影,更有许多已然露出尖尖角的美丽小荷,让中国人对北京奥运会又多了一分憧憬。

虽然上述金牌对比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但却也可以看出中国女子选手在世界和中国体坛上的强势地位。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育研究专家李晓智说,通过对中国现代女子竞技体育状况的观察,可以看到中国女子体育崛起的一条清晰的轨迹。

在部分专家看来,尽管西方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展得比较早,但与中国所进行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只是强调对男性的批判,是一种独立的女性革命运动,没有注重对社会现实非合理因素的革命,忘却了对它的经济基础的改造。”李晓智强调,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是一种社会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为中国女性进一步解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理想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女子与男子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也是彻底的、真实可见的。“这些因素使得在制定女子体育发展战略上得到了与男子同等的待遇,这使得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在起步初期便具有扎实的政治基础。这是中国女子体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娘子军的‘军功章’里也应记上世界女子竞技体育运动的兴起这一笔。”北京大学体育部教授董进霞同时指出,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世界女子竞技体育的腾飞。“体育平等竞赛的原则给寻求男女平等做出典范,这是世界上其它行业不可比拟的。”

还有专家认为,由于国外的女子项目一般开展较晚、中国一般开展较早,许多女子项目还未列入奥运会时,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例如女足、女子举重等。“当欧美国家的女子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成熟时,我国的优势也就不再那么明显,这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力量要求较高的项目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

专家们不愿忽视身体的原因。他们拿出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全国性体质调查资料表示,中国女性确实具有某些身体优势:从身体发育水平、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分析结果看,与美洲青少年相比,中国女青少年在体格发育上较男青少年体现出明显的相对优势;从项目特点看,中国女子竞技优势项目技能类同场对抗、技能类隔网对抗、体能类速度力量项群、技能类耐力项群等方面显示,中国女运动员在各项生理指标中明显高于同项国外女运动员(均比男运动员差别显著)的这种优势,为竞技体育的“阴盛”奠定了基础。

与男子相比,有专家举了女子马拉松的例子:由于女子的皮下脂肪比男子多(为体重的30%左右,而男子仅为20%左右),女性体内的动力能源就要比男子多,由此可以说,女子马拉松应当说是一项最符合女子生理结构的运动,比男子更容易出成绩。“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在跑完35公里后,速度就会减慢,而女子选手却可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体坛娘子军的带动功不可没,如今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的中国女性日益增多,她们从中体验到了快乐。”按照学者程珊的说法,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人都能经常参与体育运动,但确实锻炼得越来越多了。她本人,在研究体育的同时,也成为了真正的“运动”者。“通过体育锻炼,我变得比以往活跃了,更充满朝气和自信了。”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