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特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启动了“社区接待计划”,来自世界各地的特奥选手们先被分别安排到19个区县的街道,体验当地市民生活,沟通交流,休息和适应气候,并进行体能恢复性训练。明年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会是在10月2日至11日举行,而开幕式前4天是实施“社区接待计划”的时间。根据国际特奥会的初步预测,届时将有约17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000名运动员和教练、领队等总共近万人参加,据此,上海19个区县里将有155个社区负责153个境外代表团的接待工作,各接待社区负责人和组委会联络官员已经与相关代表团团长取得联系。“此外,北京、大连、广州、西安、南京等10个城市中约170个街道乡镇也将承担接待任务。”2007上海特奥会执行委员会社区接待部部长高菊兰说。 此次上海国际邀请赛推出了“运动员健康计划”,它是特奥最重要的非体育项目之一,旨在通过专业医生的医疗检查,为特奥运动员提供健康咨询和相关帮助,使他们享受运动快乐同时,改善身心健康。工作人员中,有很多来自复旦大学医学院等校的志愿者。 按照要求,主办方对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安排了一名志愿者全程看护,除了晚上睡觉以外,他们大都手拉手,形影不离。 “明年特奥会需要3至4万名志愿者。”2007上海特奥会执行委员会志愿者工作部部长陈振民表示。特奥会志愿者主要为智障运动员提供医疗救助、交通引导和接待、翻译等方面的服务。跟一般大型体育赛事相比,特奥会对志愿者的要求更高。
“特殊”氛围
“很多人对智障者的接纳程度在不断扩大,仅这一点世界特奥会就功莫大焉。”上海东方网资深编辑贡小翔说。而布鲁斯·帕斯特奈克也认为,上海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她正日益提高对智障人士的关注,并在努力创造更多为他们服务的机会。 在上世纪末,上海提出了“一个也不放弃”的目标,保障智障人士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适龄智障孩子能够“想学就学”。如今,这一特奥城市的特殊教育已逐步构建起一个从学前教育到技能教育的完整体系,实现智障者就学“零拒绝”。 拥有近5万名注册特奥运动员的上海还是中国率先启动“家庭支持网络”的城市之一(2002年底)。这一以特奥家庭为主体的组织机构,通过与那些不熟悉甚至不了解特奥运动的智障孩子家庭建立相互联系,共同参与特奥活动,更有效地协助孩子提高体能、智力和融入社会生活,培养特奥运动员和特奥友好使者,开展交流彼此心得体会的“家庭论坛”。 “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让自家智障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还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国际特奥会副主席皮特·威勒在前不久举办的“上海市2006特奥家庭论坛”上表示。他还引用了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夫人的一句话:“作为家长,你们是特奥运动最有力的支持源泉,你们是新的英雄。” 从2005年起,上海市政府开设了“阳光之家”,作为这一年度要为市民所做的“十件实事”之一,它依托社区资源,在固定的场所,为尚未就业的智障人(年龄主要从16岁到35岁)开展适合其特点和需求的活动,使之成为他们参与特奥、接受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以及寻找欢乐的温暖之家。不少代表国家与上海参加特奥会的选手均出自这里,他们的教练基本是受聘的专业人士。上海目前已有“阳光之家”233个,所需经费基本由各级政府财政负担,注册智障人士近1.2万。 “依托目前遍及街道的‘阳光之家’,有关部门正努力拓展社区保洁、保绿、日常维护等比较简单的非正规就业岗位,让这些智障人士也能自立起来,有机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徐凤建表示。这一联合会还为在“阳光之家” 注册的智障人士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和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