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蕊:特奥世界冠军与社会活动家 “你这个特奥会世界冠军现在有什么想法?”当国家主席胡锦涛问贾思蕊这个问题时,她立刻笑着回答:“我希望中国和全世界所有的智残孩子都能在2007年参加上海举行的世界特奥会。” 今年21岁的贾思蕊,总是笑眯眯的,这张笑脸好像告诉所有人“一切都不在话下”。“特奥活动和周围好心人的帮助让我的生活有了目标,许多智障孩子和我一样,因为参与特奥和享受爱心,也变得乐观开朗了。”她说。 10年前,她开始接触特奥活动,3年后代表中国参加了第10届世界夏季特奥会,并夺得平衡木金牌和另一个体操项目的铜牌。 特奥会平衡木的规格与正规奥运会是一致的。10厘米的宽度对正常的人来说都很难站稳做动作,更不用说智力有残疾的孩子了。“我们很幸运,遇上了她这样能吃苦又从不叫苦的学生。”在采访中,贾思蕊的几位教练都这样表示。据他们回忆,不知多少次晚上回家时,思蕊的腿肿得都走不了路了,可到了第二天,她准是第一个又来到训练场。“在特奥世界冠军领奖台上思蕊转身向我微笑的一刹那,我觉得,她已经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了智力正常的孩子。”当时的指导老师与教练何义说。 7岁那年,活泼、爱笑的思蕊上了小学。但一次可怕的意外使这一家三口从此面临一生的挑战:思蕊和同学在楼道里玩耍时从楼梯上摔了下去……到几家医院检查,大夫的结论都一致地“冷酷”:智障。第2年的第2次测试,她虽然大了一岁,但智商并没有增加。
“我们和思蕊谈了一次心,告诉她,你和其他的小朋友不同,要上‘特殊’的学校,她听后并没有什么反应,我还以为她没放在心上,可整整两天,孩子都没有说一句话。”贾思蕊的父亲贾建章说,后来的日子,女儿经常只是以摇头或点头回答问题,情绪显得越来越低落。 1992年10月,贾建章夫妇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辍学了整整1年的女儿送到了北京成立最早、专收智障孩子的西城培智中心学校。 入学第一天,老师们笑脸相迎,“你们父母就放心吧,我们会把她当作自己孩子的。” 思蕊上学乘坐的公交车公司,听说她是培智学校的,就专门派人接送,风雨无阻。“一直到我10年后毕业,接送的阿姨叔叔已经有两人退休了,而这路车本是无人售票车。” 贾建章怎么也没有想到,女儿入学后很快就有了变化,特别是,又爱笑了。仅1个月,她就被选为全校学生的“头儿”--大队长,还兼任领操员、鼓号队队长。 思蕊虽然有智力障碍,但相对来说肢体比较协调,柔韧性不错,体育老师便重点培养她练体操,并以参加特奥会为目标。可是,本来体操应6、7岁就开始训练,而那时思蕊已经十几岁了,加之智力障碍,难度可想而知。 在获得世界冠军不久,贾思蕊被国际特奥会授予“全球友好使者”称号,并代表亚太地区的特奥运动员,前往荷兰参加培训,开始了“社会活动家”的旅程。 2002年,在西安举行的第3届全国特奥会的开幕式上,她代表全体运动员点燃了熊熊的火炬,并作为北京篮球队队员参加了比赛,最终获团体第2。第二年9月,她当选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会副主席。这样,她的社会活动更多了,但也愈发成熟,记忆力甚至都增强了。 一天,贾思蕊应邀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一个智障孩子如何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爱下,摆脱自卑、克服困难和发掘了自身的潜能,融入社会与正常人的生活。一个多小时的生动发言,除了博得阵阵掌声以外,还引起在场的一位“老外”的注意。他叫“华威廉”,是德国拜尔公司驻北京公司的负责人。这位自称“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是其公司赞助2007年上海夏季世界特奥会的倡导者之一。不久,他就决定聘请这个智力有轻度残疾的女孩儿到自己公司上班(只用每周去一次)。 和思蕊交流,并感觉不到多少语言和思维上的障碍。如今,她还可以使用英语和日语进行交流。谈到未来的打算,她认真地想了想,说“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吧。”前不久,她报名成为一名特奥志愿者,继续为更多的智障人参与特奥和融入社会而奔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