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English FRANÇAIS
首页 >> 中国与非洲 >> 正文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与非洲国家携手并进

《中国与非洲》记者 夏媛媛  ·   2018-07-04  ·  来源:
标签:智库论坛
打印
纠错

  过去的40年是中国与非洲国家携手并肩前行的40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非政治关系历久弥新,战略互信坚实深厚。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在4日召开的中非智库论坛第七届会议开幕式表示。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此期间,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而且致力于构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未来。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主旨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做出了中国贡献,过去40年是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40年,也是中国与非洲国家携手并进前行的40年。 

 

  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在开幕式上发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方以琮摄) 

  40年合作硕果累累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院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先生表示,1978年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当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56美元,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人均GDP是490美元,当时中国的人均GDP连非洲国家平均数的1/3都没有达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多年都保持在30%以上。 

  而40年来,中非经贸合作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中非贸易额从1978年的7.65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1700多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对非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存量已达1100亿美元,中非合作正呈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运作转型,商品贸易向产能合作升级,工程承包向投资运营迈进的可喜变化,切实助力非洲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院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方以琮摄) 

  他认为,40年来中非人文交流稳步拓展,成为中非友好的源泉活水,中非双方人员往来每年近200万人次,友好省市总数已达133对,中国在41个非洲国家开设了80多个孔子学院和课堂,仅2017年中非双方就举办了百余场人文交流活动,实施了200多个人文合作项目。 

  40年来中非在国际合地区事物中密切配合,捍卫中非共同利益。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多边会议一直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自主解决非洲问题,积极参与非洲的和平与安全事务。现有20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部署在非洲五个联合国的任务区,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验值得非洲借鉴 

  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穆罕默德·法伊兹·法拉哈特·穆罕默德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确保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新模式,这个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非常有吸引力。 

  林毅夫在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时说,中国之所以1978年以后能发展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是思路变化。从非洲国家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过去在追求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时候,普遍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理论来制定政策。然而,发达国家的理论跟经验拿到发展中国家来用,只能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事实上,非洲的前提条件,同中国类似。所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积累的经验、所形成的理论,对非洲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会有更大参考借鉴价值。 

  目前,非洲国家普遍基础设施比较差,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林毅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计划会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机遇,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实现工业化。 

  北京周报社社长李雅芳(左)谈中非媒体合作(夏媛媛 摄) 

  增强传播力与话语权 

  除了经济合作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各方围绕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更趋激烈,中非关系与合作也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如何做深做实中非智库合作,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同时积极提升中非话语权,讲好中非故事,是中国与非洲国家不能忽视的问题。 

  陈晓东建议中非应积极发声,打造行之有效的中非话语体系,同时敢于并善于回应外界对中非合作的不实杂音,正本清源。 

  北京周报社社长李雅芳认为中非媒体合作有无限的空间。中非媒体应该把握文化沟通的脉搏,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派作者组织联合采访,通过记者亲身体验,播报彼此文化,促进中非之间相互理解。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副院长王珩建议加强中非智库合作的战略性和计划性,中非可以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培养人才,以共同建设学术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ac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