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不仅美联储加息,全球货币政策同步收紧​迹象渐显

连俊  ·   2017-12-15  ·   来源:中国网
标签:美联储;货币政策;财经
打印
纠错

  当地时间12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25%1.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如无意外,也将是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加息。

  由于全球市场对本次加息预期较高,因此消息并未给金融市场带来太大影响。纽约股市当天反应平稳,小幅震荡后以涨跌互现报收,其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再创收盘新高。 

  不过,即便是在一次相对“平淡”的加息之中,仍可以感受到某种变化的发生。无论是美联储延续今年以来加息缩表节奏的不变立场,还是近期各经济体在货币政策上的种种操作和表态,其最终指向是一致的——全球货币政策同步收紧迹象已经逐渐显现。 

  当天美联储的声明继续为“美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背书,不仅强调前段时间飓风灾害“并未实质性改变美国整体经济增长前景”,同时又再次重申“美联储仍然预计美国经济保持温和扩张,就业市场保持强劲,通胀水平将在中期内稳定在2%目标附近。”美联储会后还宣布,在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方面将按计划执行。耶伦则在她“最后的讲演”中表示,“美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支持美联储渐进加息。” 

  一边推动加息,一边推进“缩表”,这正如耶伦今年多次表达的那样,“坚决捍卫撤除宽松立场”。美联储坚决回归货币正常化的信号十分清晰,也正对全球市场发生潜移默化的效应。 

  首先,是全球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先后开始发生转向,逐渐形成同步收紧。 

  此前,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先后提升利率。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国也先后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波及下加息。 

  欧元区今年以来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尽管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一直谨言慎行,但欧洲缩减并推出QE的前景已为市场所认同。 

  主要经济体里,唯一坚定维持QE的央行只剩下日本,但在127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也表示,“日本央行可以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退出措施”,表明在越来越多的央行加入货币紧缩队列的情况下,日本立场出现松动迹象。 

  其次,货币政策正常化势必带来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缩,将对全球资产价格产生抑制作用。过去9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采取持续宽松货币政策。这在缓解危机的同时,也吹大了债务和资产泡沫。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一旦同步收紧,有可能对美国乃至全球高企的资产价格产生抑制作用。 

  此外,尤其要注意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产生极强的外溢效应,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在这方面,美联储的“黑历史”并不少。由于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处于主导地位,而目前美国经济增速提升又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增加,再加上美国减税可能带来的影响,多重因素叠加会导致资本加速从世界各地特别是新兴市场流出,进而在全球范围引发危机。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其背后的诱因即在于此。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15年至2016年,仅仅是两次加息和由此产生的预期,就令超过7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美国。随着美联储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降低,资本流回美国且利率上升,外债余额大、国际收支存在逆差、外汇储备不足的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对中国而言,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应当着眼于“以我为主”。既不能失却定力,在政策上“随波逐流”,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经济态势,通过相关的货币金融政策操作来作出因应。实际上,中国央行在美联储这次加息后已有反应,上调了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和MLF操作利率。调整幅度较小,又流露出几分不与市场预期偏离过远的味道。这正如央行对外的态度那样——“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作者系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编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